】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讀懂人均預期壽命延長背後的民生福祉
http://www.CRNTT.com   2025-03-13 15:31:32


2月27日,在飛英街道塔下街社區,“助浴快車”志願者為老人提供洗浴、理髮等服務。(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3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全國兩會民生主題記者會上介紹,2024年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比2023年提高了0.4歲,提前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的目標要求。

  人均預期壽命指的是什麼?其提高有什麼意義?各方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應對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人均預期壽命是什麼

  華中科技大學人口與政策研究所所長石人炳介紹,人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假定值,指在某一時期各個年齡段死亡率不變的前提下,這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

  “通俗地講,人均預期壽命是當年的新生兒,按照當年的各個年齡段死亡率生存下去,預計平均能活多少歲。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年齡段的人死亡率會逐步降低,人的實際壽命就會延長。當前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9歲,但2024年的新生兒實際的平均壽命可能會更長。”石人炳說。

  “預期壽命和平均壽命不同。前者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剛出生,按照當前的社會醫療條件、死亡率水平,一生平均能活多少歲,是一個預測值,根據現在的數據估算。”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吳建介紹,如果醫療技術進步使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會相應上升。

  在不同性別方面,女性的人均預期壽命普遍比男性的人均預期壽命要長,並且越是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一差距越大。石人炳介紹,造成這種差別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社會保障、科技發展水平、基因等。

  “生物學優勢方面,雌激素能夠保護心血管,女性免疫系統更強;行為差異方面,男性更多吸煙、酗酒、高危作業等;社會角色方面,一些男性不願表達心理問題,這也使得男性的抑鬱症死亡率更高。”吳建解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