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3日電/大公報報導,高力香港辦公室主任黃炎分析說,十年前,中環的甲級寫字樓充斥著中資金融機構的招牌,從國有銀行到券商,無一不將香港總部設於這座城市的金融心臟。然而近年來,一批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第二代”中資企業,正悄然改寫香港甲級寫字樓市場的格局。它們的選址邏輯、空間需求與業務模式,不僅折射出香港經濟結構的深層變化,更成為推動兩地融合的新引擎。
從“中環崇拜”到多元布局
2024年第四季度中環寫字樓空置率攀升至15.1%,相較於本港整體的寫字樓空置率17.1%為低,卻已是過去20年新高。這背後包括新一代中資企業更加理性的選擇:信達國際、廣發証券移師灣仔,小紅書進駐時代廣場,阿里巴巴扎根銅鑼灣等等。高力國際研究指出,這類企業平均租賃面積較傳統機構縮減30%,卻對靈活辦公空間、數據中心配置提出更高要求。與傳統金融業追求“地段象徵”不同,中資企業2.0更看重性價比、產業鏈配套及人才獲取便利性,說好各自的省市故事。
視為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不同於第一代中企“資金過境”角色,新勢力正將香港作為技術出海跳板。以商湯為例,其香港辦公室不僅承擔東南亞市場拓展,更與本地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實驗室。這種“研發─市場”雙核模式,使香港從單純的資本樞紐升級為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這些企業帶來的不僅是租賃需求。小紅書在香港組建的百人團隊中,40%為本地雇員,其發起的“灣區創作者計劃”已孵化超500個跨境IP;字節跳動則通過旗下Lemon8吸納海外年輕用戶,形成內容生態的“雙向滲透”。科企在地化運營,正在創造新型服務業崗位和商業模式。
當傳統融合模式聚焦於基建聯通與政策對接時,第二代中資企業正從微觀層面重構社會連接。騰訊雲在香港布局數據中心時,同步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菜鳥網絡在港建立智能物流樞紐,帶動200餘家本地物流企業接入數字系統。這種技術賦能使大灣區產業鏈協作突破物理邊界。
更深層的改變在於人才流動與人口結構的變化。本港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科技崗位中,要求普通話能力的職位同比增長47%,另一方面深圳企業招聘港員工數量翻倍。某中資機構香港負責人坦言:“我們的產品經理需要同時理解內地流行文化和香港用戶習慣,這種復合人才成為最寶貴資產。”
香港正從“超級聯繫人”向“創新協作者”轉型。當科技創新成為國家戰略,香港憑借制度優勢和國際視野,正在成為內地科技企業優化治理結構、接軌國際規則的試驗場。中企的空間戰略從單純的區位選擇轉向生態系統構建,新一代中企或進一步向新界北延伸,形成“跨境研發─香港轉化─全球輻射”的創新鏈條。這不僅是寫字樓市場的板塊輪動,更預示兩地融合正從制度對接邁向共建生態系統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