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人工智能走進電影片場
http://www.CRNTT.com   2025-03-13 15:34:47


  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的《哪吒之魔童鬧海》,藏著這樣的“AI力量”:電影在劇本定稿後,借助AI技術快速生成數百張甚至數千張設計圖,以豐富的視覺參考提升創作效率、縮短創作周期,讓團隊能夠將更多時間專注於藝術表達和技術打磨。

  電影是科技與藝術的深度融合體,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電影工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AI技術的應用,不僅是工具層面的創新,更帶來電影製作流程的革新。AI賦能影視創作,將進一步推動電影行業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回望歷史,1993年,電影《侏羅紀公園》的製作方就開始與IBM合作,通過高性能的計算機硬軟件解決方案,實現電影中複雜的特效渲染和數據處理。IBM為此組建了超百人的團隊。重視背後的底層邏輯在於:電影製作的技術需求,通常具有高精度、高複雜性和對視覺效果極致追求等特點,一旦技術取得突破,進入其他領域應用時往往能夠形成“降維”優勢,具有強大的跨行業應用潛力。

  以虛擬拍攝和虛擬制片技術為例,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攝電影《阿凡達》時,將虛擬拍攝技術應用於電影製作,為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聽體驗,也讓行業看到了虛擬制片的巨大潛力。虛擬拍攝是一種結合了實時渲染和動作捕捉的技術,導演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實時操控攝像機;虛擬制片則更進一步,將虛擬拍攝與實景拍攝無縫結合,創造出既真實又充滿想象力的畫面。

  AI在影視中的應用,更呈現出“始於電影,又不止於電影”的藝術追求。虛擬制片技術從電影製作“走進”遊戲產品,通過融合4K高清拍攝技術與虛擬攝影棚,互動影像遊戲《晨昏線》讓觀眾參與劇情、選擇結局,增強互動性、沉浸感和參與感。“影視+科技”不僅滿足年輕受眾越來越多元的文化需求,也為內容產業開辟新的可能性。電影《流浪地球2》創作期間,視效團隊曾經嘗試用數字人還原角色年輕時的樣貌。參與研發該項技術的人工智能公司,後來將數字人及三維生成技術推向成熟,並陸續落地影視、電商、遊戲等多個領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