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談現場,兩位嘉賓與智能機器人助手互動。(圖片來源:人民網) |
中評社北京3月13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從橫空出世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到“刷爆”社交平台的人機共舞,藝術+科技迸發的蓬勃創造力,譜寫2025年春天激動人心的旋律。叫好又叫座的文藝作品,有沒有“爆款公式”?在科技浪潮和潑天流量面前,什麼是戲劇和戲劇人的核心競爭力?今年兩會期間,我們邀請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和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做客人民日報社,一同進行探討。
記者: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是當下的熱門話題。兩位怎麼看這部電影的成功?
田沁鑫:《哪吒2》是“兩創”和“兩個結合”的典範。10多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內心生根、開花,《哪吒2》就是結出的碩果之一。中國是個詩歌大國,兼具浪漫主義氣質。古典文學里常見有維度的結構,像《西游記》中的三界,《牡丹亭》里的為愛情可生可死。《哪吒2》充分展現靈動多元的“浪漫思維”,小哪吒上天入海,穿梭於仙境與龍宮、現實與幻境。影片的環境設計盡顯中國審美,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方面做到了極致。小哪吒不屈不撓的鮮明個性特點,帶給青年觀眾催人奮進的精神能量。
郝戎:從未見過哪部經典、哪座高峰是“攢出來”“聊出來”“對付出來的”。快餐式創作,不可能出精品,更不可能出經典。《哪吒2》的成功是十年磨一劍的努力,這再次表明:做藝術,一定要有做藝術的樣子。
記者:方興未艾的AI,對於戲劇是威脅還是機會?
郝戎:威脅只是表象。我曾經焦慮: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舞台表演會不會變成一種“文化遺產”?隨著AI的發展,我越來越自信了。從數據上看,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的票房收入超過了電影市場票房。這說明,百姓對劇場觀演有剛需。我相信,伴隨AI的快速發展,真人演出、真人與真人之間現場互動的觀演關係會更加凸顯其珍貴性。科技與人文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藝術創作的審美價值、市場價值、社會價值會因其獨特性而更加受到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