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塔爾巴肯藝術中心和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廈門)共同主辦的“出海——閩南非遺藝術展”於2024年8月亮相瑞典。圖為王彤(右二)與藍蘭(右一)在為觀眾講解。(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
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近日,一場匯集了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72位藝術家作品的展覽在福建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其中,12位泰國藝術家就地取材完成的藝術裝置尤為吸引觀眾注意。過去近10年間,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已經策劃舉辦了200多場類似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位於廈門市翔安區一個名為澳頭的小漁村,它的創始人是瑞典籍華人藝術家王彤和祖籍廈門的策展人藍蘭夫婦。自2017年建成以來,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已經成為一個活躍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吸引了數百位外國藝術家走進澳頭,觸摸當代中國的脈搏,感受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
中外文化在這裡交流碰撞
“除了新冠疫情那幾年,北歐當代藝術中心每年都會舉辦至少4場10位藝術家以上的作品聯展,每次展覽時間為兩三個月。這裡還會舉辦很多有意思的活動。澳頭這個漁村因為北歐當代藝術中心的存在而悄然發生著變化。”
一個用鐵絲編織而成倒立的“人”,手中拿著“手機”,雖然衹有半張臉,卻讓人能清楚地感覺到他或她的目光緊盯手機屏幕,在彎曲的頭頸下方,是一個圓球。
鐵絲是隨處可見的廢舊圍欄原材料,圓球材質是普通的不銹鋼。看著熟悉材料變身為藝術呈現,觀眾們興致勃勃。
“這個雕塑作品名為《潛行追蹤者》,通過人與電子設備之間的關係來觀察和理解數字世界,表現信息時代某些方面的扭曲和混亂。不銹鋼圓球代表地球,鐵絲網格‘人’則充滿網絡化意象。這次參加展覽的泰國藝術家素欽·素吉利用在當地找到的廢棄材料,花了兩三天時間完成了這件藝術作品。”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館長藍蘭說。
這件作品是3月16日在北歐當代藝術中心開幕的“經度”國際藝術展的一部分。此次展覽持續至4月30日,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72位藝術家參展,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綜合材料等多種藝術媒介,內容涉及文化認同、全球交流、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等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