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與區域協作優化
中共二十大報告為區域創新發展指明方向,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種多層次、異質聯動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發展命題,即是促進創新要素集聚與區域創新協作的同頻共振。當前,中國的創新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呈現極化效應顯著、協同短板突出的二元特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群匯聚了全國50%以上的R&D投入和超過60%的發明專利,⑧但跨區域技術交易的規模效應并不突出,研發機構、人才和資本的地理集中尚未充分轉化為系統性的創新能力,區域創新的“極化-邊緣”格局僵化導致涓流效應失靈。未來,區域創新體系需進一步向功能耦合的發展格局躍遷,通過分層級立體化布局,引導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產業轉化環節在空間上合理分布。持續優化要素空間密度與協作網絡連接強度的動態均衡,驅動頂尖人才與風險資本向創新策源地聚合突破技術瓶頸,引導成熟技術向產業腹地梯度轉移構建應用生態,釋放創新網絡的乘數效應。
其次,需加快突破主體互動的機制性障礙,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合作。隨著技術複雜性的不斷提高,單一主體的綫性創新模式已難以滿足跨領域融合發展需要,需求牽引下的聯合攻關模式能够有效促進技術迭代優化,是創新生態發展的重要趨勢。圍繞於此,在知識共享層面,要建立知識產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暢通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技術發展路徑;在組織協作層面,需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形成問題導向的聯合攻關模式,通過契約設計平衡各方利益;在空間聯動層面,應藉助數字技術構建虛擬創新社區,突破物理邊界對協同創新的制約,通過網絡化協同將分散的創新能力整合為系統性創新勢能。
此外,要著力完善市場驅動的價值實現機制,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錯配本質上是創新價值鏈的傳導障礙,主要體現為科研成果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區域經濟應堅持需求識別、供給響應和要素配置等多維度統籌發力,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構建多市場覆蓋的技術迭代與場景應用雙向反饋機制,以空間互換提高創新質量,以市場化運作提升轉化效率,縮短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提升技術的產業化適配能力。
(四)加快破除行政壁壘,推進制度型開放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撑和內在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指出,“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2025年1月7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文件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地方依法設定的市場准入管理措施,要全部列入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管理。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區域經濟統籌國內市場釋放的規模經濟紅利,藉助跨域治理創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依托利益協調機制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在當前階段,商品與服務的跨域流動障礙已從顯性審批轉向隱性規則,行政權力對市場規則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矯正。對於區域經濟而言,制度型開放的成熟程度將直接決定其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協同效能與可持續競爭力,衹有通過制度融合消除行政邊界的經濟割裂效應,才能使要素在全域範圍內實現制度成本最低化、配置效率最大化,最終反哺自身發展。
在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進程中,完善跨域協同治理的制度體系成為深化區域協同融通發展的另一關鍵議題。傳統屬地化管理模式與區域一體化發展需求之間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權責利配置的結構性失衡:治理權能縱向分割,導致跨域事務缺乏具有法定約束力的統籌協調主體;利益分配機制橫向缺失,難以形成“成本共擔、收益共享”的激勵相容機制。⑨為此,區域經濟需重新構建治理協作的基本邏輯,通過制度設計將多區域整體利益融入地方政府效用函數之中,建立區域貢獻度和受益度量化評估模型。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區域間利益協調的長效機制,推動公共品供給從“零和博弈”向“合作剩餘”轉變,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分割影響。
三、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要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釋放戰略勢能的乘數效應;強化創新驅動核心引擎,增強經濟循環動力;突破體制機制創新瓶頸,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通過系統性集成改革,最終構建起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一)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⑩區域經濟應以差異化功能定位為引領,以協同化制度設計為支撑,加速形成核心引領強勁、功能支撑穩固、協同發展廣泛的經濟地理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空間載體。在核心增長極建設上,錨定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樞紐,提升戰略科技力量能級,培育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創新極核。前瞻布局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大科學裝置集群,強化“硬科技突破+未來產業孵化”雙輪驅動,構建數字孿生驅動的先進製造體系。深化制度型開放壓力測試,在跨境數據流動、知識產權互認等領域對接CPTPP等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經濟內外循環良性互動,增強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輻射帶動力。
在主體功能區建設上,以制度創新為抓手,實施精準治理與動態適配的組合策略。構建“負面清單+正向激勵”的空間治理政策工具箱,針對智能產業先導區、數字農業主產區、生態價值實現區等主體功能載體,進一步細化“三區四綫”智慧管控方案。依據地理特徵、資源禀賦及功能類型,將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機融入空間治理體系之中。完善橫向生態補償與縱向財政轉移的協調機制,平衡主體功能約束與發展權益關係。
注重協調核心城市技術外溢與外圍城市轉化應用,在產業轉移、要素雙向流動中促進發展動能有序傳導到更廣泛區域。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合理布局,依托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構建跨區域產業鏈協作網絡;完善產業轉移承接配套政策,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公共服務均等化投入,推動更多區域經濟培強內生增長動力,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均衡性。
(二)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提質聯動發展,協同推進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升級
為持續鞏固增強內需動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區域經濟需以技術突破為引領,重塑產業生態,依托產業升級培育消費新動能,加快形成供給質量與需求層次協同提升的良性互動格局。構建覆蓋廣泛的創新生態網絡,強化科技賦能效應。基於區域創新比較優勢,加速建設跨區域創新聯合體,將研發資源、人才資本與數據要素整合納入統一價值網絡,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至場景驗證的梯度傳導體系。加快破解行政壁壘導致的要素錯配問題,建立貢獻度導向的利益共享機制,通過構建跨域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揭榜掛帥”制度、“創新飛地”模式等手段,促進技術要素邊際成本遞減,提升創新要素空間配置效率。
打造創新驅動的價值鏈矩陣,深化產業協同升級。推動頭部企業跨域布局研發與製造基地,聚焦核心技術攻關與標準制定,形成創新策源與應用轉化雙向賦能結構,延伸產業鏈價值。構建開放型“產業創新公地”,降低全鏈條協同創新成本,助力中小微企業無縫接入數字化生態。依托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產能要素彈性配置,升級傳統鏈式分工為網狀協作體系,提升產業協作效率。
激活供需耦合的正反饋機制,促進供需精準對接。供給側加快建立消費大數據圖譜與AI需求預測模型,通過商圈熱力分析、社交媒體情緒追蹤等技術實現需求信號的快速響應,依托模塊化柔性生產綫和反向定制模式提升供給彈性和韌性,推動企業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的精準創新。需求側聚焦“需求創造”,推進消費提質擴容。一方面,加快培育文旅康養、銀髮經濟、首發經濟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將隱性需求顯性化、碎片需求系統化。另一方面,完善收入增長機制,提高消費意願;推動農村電商升級和社區商業改造,暢通城鄉消費循環,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
(三)健全跨區域協同機制,統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創新與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
制度創新是驅動經濟系統運行效能提升的關鍵力量。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需依托制度創新突破行政邊界束縛,構建規則統一、利益共享、治理精準的新型制度框架。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重點破除地方保護性准入限制與要素流動堵點。全面實施“負面清單+標準互認”管理機制,建立跨省隱性壁壘定期排查清理制度,重點整治招標采購、資質認定等領域的區域分割行為。健全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探索建立煤電油氣等大宗商品跨區域供應鏈協同平台,推動交易數字化升級和價格動態監測。建設區域要素交易樞紐,集成信息發布、智能撮合、合規審查等基礎功能,試點推廣長三角要素市場“一網通辦”經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
加快完善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生態信用-發展權益-市場交易”三位一體的價值實現體系,重點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試點建立生態信用賬戶,將森林覆蓋率、水質淨化量等生態指標轉化為可交易的生態信用積分。探索發展權跨域交易機制,平衡生態盈餘地區與生態超載地區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領域投融資機制創新,拓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在融資、建設、運營等方面的合作方式。推進碳匯產權跨區域流轉,形成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和利益閉環。
探索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分布式數據共享網絡,制定分級分類數據開放規則,確保政務、產業、社會等各類數據的動態交互與可信流通。建設智能協同決策支持系統,運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建立區域經濟運行仿真模型,集成產業關聯度、環境承載力等多重參數,為產業梯度轉移、生態補償機制等領域提供多情景預案。完善數字治理的保障機制,建立數據主權分級管理制度,明確公共數據的授權使用邊界,確保數據治理的規範性和有效性。
本文係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ZR2023QG136)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DeepSeek引發多方調查 傳美國擬對華禁售英偉達H20芯片(2025-1-31)》,新浪財經,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02-01/doc-inehwexa0990691.shtml。
②《國際組織警告:關稅戰已達“新烈度”(2024-9-15)》,參考消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238449265803056&wfr=spider&for=pc。本文由西班牙《國家報》網站9月13日發表,原題為《關稅戰的後果:世貿組織可能終結、巨額損失和更加貧窮的各國》,作者是丹妮絲·洛佩斯。
③數據源自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
④趙辰昕,《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做好節能降碳工作》,人民日報,2024-05-14。
⑤數據源自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以及賽迪顧問發布的《2024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
⑥葉振宇,《新時代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階段成效與難題應對》,《江西社會科學》2024年第7期。
⑦張蔚文,《暢通要素流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人民論壇》2025年第1期。
⑧作者整理各城市統計年鑒計算得到。
⑨林愛文、周亞娟、錢婧,《區域協調發展背景下自然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研究》,《區域經濟評論》2021年第6期。
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總第328期,P103-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