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期
http://www.CRNTT.com   2025-05-10 00:07:40


 
  從國內視角看,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內源性需求為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注入了重要動力。要素驅動模式所面臨的邊際效益遞減問題,已從單一經濟現象演變為系統性挑戰,呈現多重結構性矛盾。一是人口紅利衰減與人力資本錯配叠加,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從2010年74.5%降至2022年68.1%,年均千萬高校畢業生供給與智能製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近3000萬製造人才缺口並存,③教育與產業結構性錯配凸顯。二是綠色轉型深化與資源約束收緊交織,鋼鐵、有色、石化等高耗能行業超過10%的產能能效未達基準水平,④全國單位GDP能耗仍為世界均值的1.4-1.5倍,落後產能過剩與先進供給不足矛盾突出。三是區域創新梯度分化與數字基座落差共振,目前,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等東部六省及安徽、湖北、陝西等中西部增長支點省份構成創新第一梯隊,與其他地區形成創新能級斷層,叠加近半數省份數字城市競爭力未達及格線,⑤創新要素流動阻滯與數字技術擴散遲滯制約著新質生產力發展。

  此外,區域發展呈現出多維叠加的分化特徵,東西部發展差距尚未彌合,南北方經濟增速差距日益擴大,⑥城鄉要素流動受阻與數字基礎設施差異催生了新型的空間分化。⑦這些矛盾的相互交織,使行政壁壘所導致的要素市場分割、地方保護所引發的產業鏈同構、制度摩擦所形成的統一市場梗阻等問題被進一步放大,傳統“以鄰為壑”的區域競爭模式已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在此背景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破解發展難題、重塑競爭優勢的戰略選擇。面對全球產業鏈“安全邏輯”逐步取代“效率邏輯”,國內市場“制度紅利”日益超越“要素紅利”的新態勢,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區域經濟產生了多維度重塑效應,要求區域經濟的發展目標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動力機制從外部依賴向內外協同調整,空間邏輯從同質競爭向差異互補演進。為此,區域經濟迫切需要在產業鏈重構中培育內生創新能力,在市場整合中充分釋放消費升級潛力,在制度創新中有效突破要素流動壁壘,最終實現發展範式由外源拉動向內生驅動的根本性轉變。

  二、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深化國家戰略導向與地方實踐協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實現國家戰略意圖與空間承載能力的精準對接,上升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通過創新多維度協同機制,解決戰略傳導中的“信號衰減”問題,激發空間載體的創新活力,推動發展戰略向地方實踐的創造性轉化,使國土空間真正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點。一方面,戰略布局與區域禀賦需形成共振。當前,國家重大戰略在區域層面的落地實施正加速向精準適配的差異化推進轉變,要求地方政府強化戰略解碼能力,在對地方資源要素譜系化評估基礎上,構建耦合禀賦的特色化發展路徑,既要避免戰略執行中的同質化競爭,又要充分發揮區域特色要素的乘數效應。以“東數西算”工程為例,西部省份在承接算力樞紐建設任務時,應突破單純的數據中心集群定位局限,創新性構建融合清潔能源供給、算力基礎設施和數據要素市場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體系,才能最大化地將國家戰略轉化為區域競爭優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