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空間功能與要素流動規律需實現動態匹配。在數字經濟時代,傳統主體功能區劃的靜態管理模式已難以契合要素跨域流動的新態勢,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已率先進行變革。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為例,其生態保護區的功能定位成功實現了向生態價值創造拓展,通過建立碳普惠交易平台等生態產品交易平台以及靈活發展綠色金融工具,有效促進了生態空間與經濟功能的深度融合。這一轉型彰顯了區域經濟空間治理的新理念,即通過制度設計引導要素流動方向,使空間功能從機械分割向彈性適配轉變,從單一功能向多元價值拓展,從而增強空間載體的經濟承載力和生態韌性。
此外,區域協調發展需著力推動城市群協同發展向更高層次演進。當前,城市群發展已從地理空間的簡單叠加轉向功能網絡的有機重構,亟須突破行政區劃壁壘,構建要素市場化配置與政策引導相結合的新型調節機制。為此,要進一步優化適應城市群協同演進的制度框架。在治理架構層面,加快構建戰略規劃協同、基礎設施互聯、服務標準互認的跨域治理框架;在要素配置層面,健全基於市場規律的技術交易平台和人才共享機制,實現創新資源的高效流通;在利益協調層面,建立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激勵機制與外圍城市承接保障體系,形成利益共享補償機制。通過制度供給與市場機制的耦合互動,將城市群內生演化規律與外部調控有機結合,推動形成優勢互補的新型協同模式。
(二)促進內需潛力激發與供需動態平衡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供給和需求是國民經濟運行的一體兩面,必須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通過需求側管理激發經濟系統的內生動力,依托供給側升級培育發展潛能,借助市場一體化形成循環驅動力,打造具有韌性和活力的內需驅動發展模式。從需求側來看,加速釋放內需潛力需構建多層次激勵機制,不僅關乎消費規模擴張,更需通過制度創新來釋放結構性潛能。當前內需驅動正經歷結構性躍遷,在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突破4億人背景下,服務型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形態不斷湧現,推動供給體系從生產型導向轉向需求型適配。區域經濟需以收入分配改革為支點,在初次分配中強化技能溢價與知識資本回報,通過再分配機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適老化社會保障體系,提升邊際消費傾向,創新元宇宙經濟、首發經濟等消費場景和模式來激活潛在需求,加快構建從收入分配到消費能力、消費意願的全鏈條轉化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