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期
http://www.CRNTT.com   2025-05-10 00:07:40


 
  從供給側來看,消費升級的加速趨勢與供給體系的結構性調整需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協同。隨著消費需求由標準化、規模化向個性化、品質化躍遷,供給側面臨從產品邏輯到產業邏輯的系統性重構壓力,既要推動智能製造、產業大腦等技術穿透產業壁壘實現價值鏈攀升,也要構建從需求識別到技術研發,再到產品迭代的數字化閉環系統。對區域經濟而言,亟須打通以下兩個關鍵環節:一是建立需求信號的精準捕捉機制,運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行為建模等技術手段,提高需求預測的前瞻性和準確性,在細分消費領域形成精準供給能力;二是完善供給體系的彈性調整機制,推動產業鏈從傳統B2C向“需求定義生產”轉型,打造具備快速打樣和動態產能調配功能的新型供給網絡,使柔性製造能力與消費升級節奏形成共振。

  從市場體系看,區域一體化與供需傳導網絡的協同演進是激活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戰略基石。當前市場分割導致的需求孤島與供給冗餘並存的矛盾,制約了要素資源的全局配置效率。對此,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支點,加快打通供需傳導的“堵點”。在物聯通理層面,要求區域經濟通過智慧物流、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降低時空摩擦成本;在制度協同層面,建立標準互認、數據互通的市場治理模式,消除隱性行政壁壘,暢通需求信號的跨區域傳導;在價值鏈整合層面,以數字供應鏈雲平台為載體,發展跨區域虛擬工廠模式,實現產業鏈的彈性組網與動態耦合。在區域經濟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激發市場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構建起具有萬億級市場縱深和彈性韌性的新型供需生態。

  (三)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與區域協作優化

  中共二十大報告為區域創新發展指明方向,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種多層次、異質聯動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發展命題,即是促進創新要素集聚與區域創新協作的同頻共振。當前,中國的創新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呈現極化效應顯著、協同短板突出的二元特徵,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群匯聚了全國50%以上的R&D投入和超過60%的發明專利,⑧但跨區域技術交易的規模效應並不突出,研發機構、人才和資本的地理集中尚未充分轉化為系統性的創新能力,區域創新的“極化-邊緣”格局僵化導致涓流效應失靈。未來,區域創新體系需進一步向功能耦合的發展格局躍遷,通過分層級立體化布局,引導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產業轉化環節在空間上合理分布。持續優化要素空間密度與協作網絡連接強度的動態均衡,驅動頂尖人才與風險資本向創新策源地聚合突破技術瓶頸,引導成熟技術向產業腹地梯度轉移構建應用生態,釋放創新網絡的乘數效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