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需加快突破主體互動的機制性障礙,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合作。隨著技術複雜性的不斷提高,單一主體的線性創新模式已難以滿足跨領域融合發展需要,需求牽引下的聯合攻關模式能夠有效促進技術迭代優化,是創新生態發展的重要趨勢。圍繞於此,在知識共享層面,要建立知識產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暢通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技術發展路徑;在組織協作層面,需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形成問題導向的聯合攻關模式,通過契約設計平衡各方利益;在空間聯動層面,應借助數字技術構建虛擬創新社區,突破物理邊界對協同創新的制約,通過網絡化協同將分散的創新能力整合為系統性創新勢能。
此外,要著力完善市場驅動的價值實現機制,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錯配本質上是創新價值鏈的傳導障礙,主要體現為科研成果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區域經濟應堅持需求識別、供給響應和要素配置等多維度統籌發力,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構建多市場覆蓋的技術迭代與場景應用雙向反饋機制,以空間互換提高創新質量,以市場化運作提升轉化效率,縮短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提升技術的產業化適配能力。
(四)加快破除行政壁壘,推進制度型開放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指出,“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2025年1月7日,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文件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地方依法設定的市場准入管理措施,要全部列入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管理。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區域經濟統籌國內市場釋放的規模經濟紅利,借助跨域治理創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依托利益協調機制促進發展成果共享。在當前階段,商品與服務的跨域流動障礙已從顯性審批轉向隱性規則,行政權力對市場規則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矯正。對於區域經濟而言,制度型開放的成熟程度將直接決定其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協同效能與可持續競爭力,衹有通過制度融合消除行政邊界的經濟割裂效應,才能使要素在全域範圍內實現制度成本最低化、配置效率最大化,最終反哺自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