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供需耦合的正反饋機制,促進供需精準對接。供給側加快建立消費大數據圖譜與AI需求預測模型,通過商圈熱力分析、社交媒體情緒追蹤等技術實現需求信號的快速響應,依托模塊化柔性生產線和反向定制模式提升供給彈性和韌性,推動企業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的精準創新。需求側聚焦“需求創造”,推進消費提質擴容。一方面,加快培育文旅康養、銀髮經濟、首發經濟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將隱性需求顯性化、碎片需求系統化。另一方面,完善收入增長機制,提高消費意願;推動農村電商升級和社區商業改造,暢通城鄉消費循環,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
(三)健全跨區域協同機制,統籌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創新與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
制度創新是驅動經濟系統運行效能提升的關鍵力量。新發展格局下,區域經濟需依托制度創新突破行政邊界束縛,構建規則統一、利益共享、治理精準的新型制度框架。深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重點破除地方保護性准入限制與要素流動堵點。全面實施“負面清單+標準互認”管理機制,建立跨省隱性壁壘定期排查清理制度,重點整治招標採購、資質認定等領域的區域分割行為。健全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探索建立煤電油氣等大宗商品跨區域供應鏈協同平台,推動交易數字化升級和價格動態監測。建設區域要素交易樞紐,集成信息發布、智能撮合、合規審查等基礎功能,試點推廣長三角要素市場“一網通辦”經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
加快完善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生態信用-發展權益-市場交易”三位一體的價值實現體系,重點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試點建立生態信用賬戶,將森林覆蓋率、水質淨化量等生態指標轉化為可交易的生態信用積分。探索發展權跨域交易機制,平衡生態盈餘地區與生態超載地區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生態保護修復領域投融資機制創新,拓展政府與社會資本在融資、建設、運營等方面的合作方式。推進碳匯產權跨區域流轉,形成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和利益閉環。
探索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分布式數據共享網絡,制定分級分類數據開放規則,確保政務、產業、社會等各類數據的動態交互與可信流通。建設智能協同決策支持系統,運用數字孿生等技術建立區域經濟運行仿真模型,集成產業關聯度、環境承載力等多重參數,為產業梯度轉移、生態補償機制等領域提供多情景預案。完善數字治理的保障機制,建立數據主權分級管理制度,明確公共數據的授權使用邊界,確保數據治理的規範性和有效性。
本文係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ZR2023QG136)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