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現場,奧運冠軍、宗教代表、文化藝術界代表團出席。(中評社 姜宜芃攝) |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4月4日上午,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的乙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莊重舉行。多家媒體對典禮進行全程直播,與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緬懷人文初祖,凝聚民族共識。台灣新黨主席吳成典等代表出席了祭祀大典。
軒轅黃帝祭祀大典作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承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的集體記憶。這一肇始於先秦、成制於漢武的國家祀典,歷經唐宋元明清歷朝錘煉,已升華為海內外億萬炎黃子孫共溯文明之源的重要文化盛事。值得關注的是,自2024年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率團"破冰"參祭後,黃帝陵更添兩岸友誼的新內涵,躍升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文化地標。
上午9時20分,全球媒體聯動,公祭典禮正式開啟。本屆典禮恰逢“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公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為主題,首次同步實施《陝西省黃帝陵保護條例》,進一步推動黃帝陵保護工作法治化。典禮共設九項議程。
公祭典禮在肅穆的擊鼓鳴鐘聲中拉開序幕,全體肅立,表達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敬意。其後,聲樂團與現場千餘名代表齊聲高歌《黃帝頌》,頌揚黃帝開創華夏文明的功績。來自各省區市、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代表依次敬獻花籃,表達紀念與追思。陝西省省長趙剛恭讀祭文,回顧中華民族團結奮進歷程,凝聚中華共同體意識。在主持人的帶領下,全體人員向軒轅黃帝像三行鞠躬禮,跨越時空致敬人文始祖。典禮以樂舞告祭結尾,現場編鐘古磬與現代交響共鳴,“龍飛中華”蜿蜒盤桓在祭祀廣場中央,在人們的注視下,舞龍由黃帝陵方向“飛”向遠處的天空,幻化出巨龍騰霄的壯麗圖景。典禮結束後,嘉賓依次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慎終追遠。
跟隨嘉賓的步伐,可見黃帝陵內八萬株千年古柏蒼翠如雲,其中軒轅廟內的“黃帝手植柏”尤具傳奇。這株樹圍十米、樹齡逾五千載的“世界柏樹之父”,虬枝如龍鱗斑駁,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至今仍傲立橋山之巔。其根系深扎黃土,枝幹直指蒼穹,恰似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圖騰。繞過手植柏,又可見軒轅廟西側傲立的"掛甲柏"。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掛甲柏"以樹身密布甲胄狀斑痕聞名遐邇。相傳漢武帝元封年間北征匈奴凱旋,在此駐蹕祭祖時將鎧甲懸掛柏樹,竟在樹幹烙下縱橫交錯的鱗狀紋路。這株樹齡逾兩千年的周柏虬曲嶙峋,樹皮裂隙間銅錢狀斑痕至今清晰可辨,經檢測實為柏樹特殊泌膠現象形成的天然結晶,卻因附會"武帝掛甲"傳說,成為了見證中華武德文脈交融的活態文物。軒轅廟碑亭東側,亦可見碑刻春秋、翰墨傳薪。從漢武帝駐蹕祭祖的"掛甲柏"傳說,到孫中山手書"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民族自信;從1937年國共同祭的烽火盟誓,到港澳回歸碑上"紫荊蓮花並蒂開"的時代注腳,每一塊碑石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印證著多民族政權對華夏始祖的文化認同。當海內外中華兒女輕撫清康熙帝禦制祭文碑上的滿漢合璧刻痕,觸摸的不僅是冰涼的青石,更是一部用刀筆寫就的中華共同體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