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現場:兩岸媒體漢中“尋棧道”
http://www.CRNTT.com   2025-04-08 00:57:41


媒體採訪團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漢中市博物館。(中評社 姜宜芃攝)
  中評社漢中4月8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4月6日下午,參加“山鄉花開·秦巴有約”活動的兩岸媒體採訪團走進漢中市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重點參觀被譽為“國之瑰寶”的石門十三品摩崖石刻。這些鑿刻於秦嶺險峻崖壁間的漢魏遺存,以刀斧為筆、山石為紙,記錄著中國古代棧道工程與書法藝術的巔峰成就。

  據講解員介紹,石門十三品包含東漢至清代的13組摩崖石刻,其中《鄐君開通褒斜道》刻於公元66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官修棧道工程檔案。石刻詳細記載了漢中太守鄐君率領2690名工匠,耗時三年重修褒斜棧道的史實。492字的銘文精確到“用工766800人/日”,甚至標注了“火焚水激法”開山技術——即以烈火灼燒岩壁後潑水冷卻,利用岩石熱脹冷縮原理加速開鑿,這項工藝使棧道修建效率提升5倍。

  展廳內陳列的碳化青岡木殘件,向媒體參訪團揭示了楚漢戰爭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略智慧。這種木材密度達0.92g/cm³,抗壓強度超過現代鬆木3倍,成為劉邦重修陳倉道的關鍵材料。講解人員向媒體參訪團介紹,陳倉道部分路段採用“懸空插木”結構,在崖壁鑿出深40厘米的方孔,插入青岡木梁後鋪設木板,偽裝成山體形態。這種隱蔽設計使30公里棧道在項羽斥候偵察下“消失”,成就了楚漢戰爭的轉折點。

  《石門頌》《石門銘》等石刻展現了漢字從篆到隸的關鍵演變。《石門頌》中“命”字的蠶頭燕尾筆法,標誌著隸書成熟期的到來;《袞雪》石刻的潑墨式運刀,則開創了行草書法的先河。特別是一組三國時期的《玉盆》《滾雪》題刻,採用“陰刻填朱”工藝,即在鑿刻的凹槽內填入朱砂,確保文字在雨霧環境中依然醒目,這種工藝後被應用於明清宮闕匾額製作。

  石門十三品中,《山河堰落成記》記載了宋代漢中軍民修復山河堰水利工程時,將棧道修建技術轉用於水利建設的創新實踐。展廳內的全息沙盤顯示,古代工程師通過棧道運輸的“分段預制”經驗,創造出模塊化堰體構件,使56公里堰渠的修復工期縮短三分之二。這種技術思維,與當代裝配式建築理念形成跨越千年的呼應。

  作為中國古代交通史、軍事史、書法史的交匯點,石門十三品不僅承載著“暗度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等典故的原始記憶,更以207處鑿痕深度超過15厘米的銘文,向世界訴說著中華文明在險峻山河間開鑿出的生存智慧。當兩岸記者的鏡頭聚焦於《石門頌》中“垂流億載”篆刻時,崖壁上的斧鑿之聲也仿佛仍在秦嶺群峰間回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