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敦煌美學何以“長紅”
http://www.CRNTT.com   2025-04-11 13:38:52


  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日前,“雲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展廳中,一幅略顯斑駁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72窟西方淨土變》壁畫吸引觀眾駐足欣賞。這是敦煌學奠基者之一、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於1955年臨摹的畫作。除了壁畫和彩塑摹本,華麗的霓裳羽衣、流光溢彩的織物首飾、藻井紋樣裝飾的中小學制服等,也在1700平方米的展廳內觸手可及,詮釋著敦煌美學的一脈相承。

  本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敦煌研究院和北京服裝學院聯合主辦,分為“華服寶相”“翩如蘭翠”“人間萬象”“隨色象類”“守正創新”和“似錦繁花”6個單元,背後蘊含著從壁畫研究到復原臨摹,再到創新傳承的內在邏輯,凝結了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7年的研究與創作成果。展品共計369件,既有以實地考察為基礎、並結合文獻資料整理繪制的人物服飾效果圖、重點圖案細節圖,還包括眾多服飾藝術再現作品和創新設計作品。

  三代學人接力守望

  展廳入口處並排陳列著三組作品:常書鴻1944年臨摹的敦煌莫高窟盛唐第66窟菩薩線描;常沙娜、張定南1947年臨摹的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於闐國王、於闐王後;北京服裝學院原院長劉元風繪制的安西榆林窟西夏第3窟主室西壁北側文殊菩薩服飾。三組作品跨越時空,不僅展示了敦煌美學的賡續傳承,也體現了三代學人的接力守望。

  常書鴻被人們稱作“敦煌守護神”。1935年,常書鴻在塞納河畔的一個舊書攤上,看到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編輯的畫册《敦煌石窟圖錄》,內心受到極大震撼,當即決定攜妻女返回祖國,將自己的後半生投入敦煌保護與文化傳承之中。1944年,常書鴻任敦煌藝術研究所第一任所長,也是在這一年,他舉家奔赴條件艱苦的敦煌莫高窟,專注於文物修復、收集與壁畫臨摹的工作。

  常書鴻的女兒常沙娜生於法國,6歲隨父回國,12歲來到敦煌。在常書鴻手把手的訓練下,常沙娜僅用5年時間,就以難度極高的“對臨”形式臨遍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表窟的重點壁畫。彼時,還有畫家邵芳傳授她工筆重彩,畫家董希文教授她西方美術史,敦煌學家蘇瑩輝輔導其中國美術史……艱苦的敦煌歲月因為有了這些富足的精神滋養,成為她成長的“後花園”。1948年,常沙娜受邀就讀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美術學校,並在1950年底回國任教。

  1977年,時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系教師的常沙娜成為劉元風的班主任,講授敦煌服飾圖案相關課程。大學期間,劉元風加入《敦煌歷代服飾圖案》(常沙娜編著)線描配圖的繪制工作,之後又跟隨常沙娜來到敦煌莫高窟實地學習和臨摹,對敦煌文化逐漸由瞭解轉為熱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