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一曲南音連古今,雙城共振續傳奇。
粵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嶺南的濕熱氣候與河網密布的地理環境,為粵劇誕生提供獨特的文化土壤。明代中葉,隨著南戲北上與嶺南民間藝術的碰撞,粵劇在佛山瓊花會館的鑼鼓聲中初現雛形。早期粵劇以北方“官話”演唱,融合弋陽腔的激昂、崑腔的婉轉,以及秦腔的豪邁,形成獨具一格的“廣腔”。
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京劇名伶張五避禍南下,在佛山教授紅船子弟崑曲與武生技藝,推動粵劇行當體系日趨完善,“十大行當”自此確立,瓊花會館由此就成為粵劇第一個行業組織。這一時期,佛山廟會興盛,每逢神誕必演粵劇。粵劇戲班以紅漆木船為流動舞台,穿梭於佛山、廣州等地的碼頭,沿珠江巡演,從而孕育出獨特的“紅船文化”,形成“紅船子弟”的優伶江湖網絡。清代《南海縣志》記載:“粵劇紅船以天、地二艇為制,天艇居生旦淨醜,地艇載衣箱雜役”,船上設有練功艙、道具庫及神龕,形成“水上梨園”獨特生態。這種流動的演出形式,使得粵劇天然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成為連接廣府地區的重要文化紐帶。清代竹枝詞“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淋漓盡致地描繪出珠江三角洲紅船穿梭、戲班競演的盛景。
隨著廣府移民潮,粵劇戲班沿珠江航道南下,香港因其天然良港和開放氛圍,成為粵劇紅船的重要停泊點。一八六○年,首個省港大班“普長春”在香港銅鑼灣避風塘停泊,標誌著紅船正式駛入香江。戲班成員白天在船上排練,夜晚登岸演出,維多利亞港的汽笛聲與紅船上的鑼鼓聲鏗鏘交織,構成早期香港的中西文化圖景。這種“船在港中,戲在城中”的模式,讓紅船成為連接嶺南與海外華人的文化紐帶。一八九○年,上環普慶戲院落成,標誌粵劇正式扎根香港。彼時的演出多在露天戲棚,竹枝鋁片搭建的簡陋舞台與市井喧囂融為一體,觀眾邊看戲邊吃小食,形成獨特的“平民交響曲”。這種“接地氣”的表演形式,讓粵劇迅速融入香港市民生活,成為早期移民群體的精神慰藉。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薛覺先與馬師曾“薛馬爭雄”,奠定“省港大班”的黃金時代。馬師曾建“太平劇團”,獨創“乞兒喉”唱腔,以詼諧唱腔革新老生表演;在《苦鳳鶯憐》劇中,以市井語言革新劇本,開創一代風氣。薛覺先創“覺先聲劇團”,以“薛腔”的細膩深情重塑小生形象,開創文武生反串旦角的先河;其代表作《胡不歸》,更是將西方話劇結構融入傳統戲曲。兩大流派的碰撞,推動粵劇從“江湖把式”向精緻藝術轉型,更培養出大批人才,奠定當時香港作為粵劇中心的顯赫地位。這一時期,粵劇與商業深度綁定。一九三○年薛覺先主演《白金龍》,開創戲曲植入廣告先河;戲班廣開財路,還通過灌錄唱片、拍攝電影拓展傳播邊界。由此,粵劇從茶樓戲棚走向大眾媒介,紅船也成為香港獨特的文化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