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地理學八十年回憶文集 主 編:劉琦 书 號:978-988-18547-1-1 出版社: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中評社廣州4月13日電(記者 韋民)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成立二十多年來,中評出版的專業性及文化擔當倍受各方肯定,現已被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廣東省社科聯、廣州市社科院等十五家大專院校及社科機構列為長期合作岀版社,在為高校出版的近千部作品中,“中山大學地理學八十年紀念叢書”是其中的佼佼者。近年來,中山大學地環學院科研產出碩果累累,學院承擔戰略性和重大科研項目能力持續增強,從2020年至2024年五年間承擔了國家級項目329项,省部級項目202項,產出了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學科影響力顯著提高。
由中大一批資深地理學專家、教授撰寫、編輯的十部“中山大學地理學八十年紀念叢書”於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後,在全國地理學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2009年中山大學舉辦八十周年校慶之際,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等海內外的近千名中大地理系的歷屆畢業生人手一套叢書,他們稱讚說:“這是母校贈送給我們的最為昂貴的禮物!” 用中山大學地理學院資深博導、教授司徒尚紀的原話形容:“這套洋洋大觀、六百萬言叢書的出版雖過去了二十年,但至今仍是中大地環學院不可多得的“鎮院之寶”。”
本書主編之一、時任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在總結此套叢書的意義時用了十二個字來形容,他說“以創新求發展,以發展促創新”就是中大地理學走過80年風雨的致勝法寶。
第一,建立德國地理系專業體系,培養了大量人才。1929年中山大學籌建地理系時,就聘請了來自德國的地理學者W.克勒脫納(Wilhelm Credner)為首任系主任,並將地理系歸口於理科。在強化地理學野外調查的德國地理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下,早期中山大學地理系的創新就培養了以林超、黃秉維、周廷儒、周立三、鄭度等傑出學者為代表的地理學家群體。
第二,打造自然地理學的優質品牌。1960年代初,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出現跨越式發展,化學地理、水化學和水熱平衡研究異軍突起,從過去區域描述性研究進入自然地理結構和過程解釋的研究,使中山大學自然地理學翹楚全國,並為後來環境地學的發展奠定了學科基礎。
第三、在人文地理研究方面異軍突起。1990年之後,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得到快速、恢復性的發展,城市地理和旅遊地理研究相繼成為全國重要的中心之一。一方面得益於廣東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所出現的新問題的推動,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研究思維和研究觀念的變革,以及與香港地理界的融合和互動,使我們儘早地在研究中實現了某些方面與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耦合。
第四、將單一的地理學系升格為“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在全國較早地、堅定地舉起了“地理學”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