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那些被文學照亮的村落
http://www.CRNTT.com   2025-04-14 11:25:30


寧夏西吉縣秋景。(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在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中,文學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時代的推動者。從《詩經》里的田園牧歌到當代作家筆下的山鄉巨變,文學始終與鄉土血脈相連。今天,文學正以新的姿態融入鄉村建設,成為激活文化基因、凝聚精神力量、賦能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西吉坡上,一扇文學之窗

  講述人:寧夏西吉縣吉強鎮楊河村黨支部書記 張世寶

  過去,提起西海固,人們的印象就一個字:窮。出去說西吉縣是“文學之鄉”,總有人覺得難以置信。然而,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文學的莊稼一直茁壯成長。西吉縣人口不足50萬,卻有1600多人從事文學創作,農民作家有三四百人,文學愛好者更是遍布田間地頭。

  在楊河村,就有一個文學愛好者扎堆兒的地方——木蘭書院。2019年,西吉縣作協主席史靜波回到村里,想著為鄉親們做點事。那幾年,我也一直琢磨讓村民擺脫物質貧困的同時,思想上也能提升一下。我們一合計,索性就辦個書院,給大家“充充電”。

  2020年,建在鄉野山坡的木蘭書院開門了。作家們慕名來采風,大學生們組團開展田野調查,農民文學愛好者們也在這裡切磋起了文稿。就這樣,原本寂靜的山村通過文字與外界產生了奇妙的共振。

  創辦書院,並不是要把每個人都變成作家。這幾年,我看到的是文學帶給人們源源不斷的向上向善的力量。每當大學老師、作家在書院交流,楊河小學的師生總是趴在窗邊“蹭課”。孩子們喜歡聽文學創作的故事,也漸漸愛上了閱讀。後來,按捺不住好奇心的村民也時不時過來看看。當聽到農民作家把祖祖輩輩的酸甜苦辣、命運變遷都寫進了書里,老莊稼漢們拍著大腿感慨:“莊稼人也能寫書咧,還講咋脫貧,不就跟咱日子一樣嘛。”文學像一扇窗,讓這些質朴的人感受到了為美好生活拼搏的價值。

  這帶給我們很大啟發,書院也開始了更多嘗試:過去,村里矛盾糾紛多,我們就請法律方面的老師給大家講講睦鄰友好;還有農牧專家給大家普及種植養殖技術,老藝術家帶大夥兒排練文藝節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