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正在觀察研究三星堆出土文物。(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就“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在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研究院,著力科技與考古融合,讓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面向公眾說出了它的故事。
三星堆,驚艶世界的文化瑰寶。
如何讓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講出自己的故事?在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研究院,隨著近日啟動的古蜀文明保護傳承二期工程,一個個新科技手段,賦能文物的發掘、修復與展陳,讓公眾有了探秘文物的新窗口。
發掘環節——
高科技工具大顯身手
恒溫恒濕多功能考古方艙、載人“懸空”發掘的考古集成平台、前置在發掘現場的各類實驗室……
步入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最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現場,各種高科技工具輪番上陣。
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考古工作者們在露天的1號、2號祭祀坑中使用普通工具發掘;30多年後,全球首個考古發掘現場全封閉保護棚“拔地而起”,3號至8號祭祀坑進入考古方艙。
文物在地下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出土後周圍環境發生巨變,如果保護不及時,會給文物帶來極大傷害,如彩繪變色、有機物碳化等。密閉的考古方艙嚴格控制溫濕度,避免了外界塵土、細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擾,給予文物及時有效的保護。
隔著考古方艙的透明艙體,可以瞧見,工作平台懸於坑內,穿著防護服“全副武裝”的考古人員趴在上面作業,仔細清理易碎文物。“我們每個方艙都配備了集成發掘平台,並設置有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這個看似吊籃的平台,能使發掘坑中的文物和填土少遭受發掘者帶入的污染。”曾主持發掘過三星堆1號、2號祭祀坑的領隊陳顯丹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