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日,在越南河內胡志明故居,當地書法家為中國遊客書寫“同心”。記者 牛 震攝(圖片來源:人民網) |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中越命運共同體推進於密切的人文交流。這些年,中越人文交流步子越邁越大,兩國民眾越走越親。”4月14日,在赴河內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南《人民報》發表題為《志同道合攜手前行 繼往開來續寫新篇》的署名文章,指出要共同辦好中越青年友好會見、邊民大聯歡等有溫度、接地氣、聚民心的人文交流活動,深挖紅色資源,講好兩國人民友好故事,把中越友好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理想相同,命運與共。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也是“中越人文交流年”。中越多地開展了豐富多元的人文交流活動,兩國傳統友誼不斷深化,為續寫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新篇章注入強大動力。
志同道合、守望相助——
“希望兩國年輕一代繼續發揚和傳承越中傳統友誼,培育友好交往的新生力量”
細雨蒙蒙,春意盎然。在廣東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綠樹掩映間,兩幢富有嶺南民居特色的磚木結構三層樓房古朴雅致。這裡是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
“偶然走進這裡參觀,很受震撼。希望中越兩國傳統友誼能被更多人知道,兩國友誼不斷延續下去”“我是越南人,很自豪能來到這裡”“祝願越中友誼世代相傳、萬古長青”……舊址入口處的留言簿上,中越兩國參觀者的寄語體現出對深化兩國友誼的美好願望。
中越兩國革命先驅攜手探尋救亡圖存道路,為世界取得反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鬥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時期,胡志明主席先後在延安、桂林、重慶、昆明等地參與和支持中國抗戰。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團和政治顧問團支持越南人民抗法鬥爭,中國黨、政府和人民全力支援越南抗美救國正義事業。“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成為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舊址經過修繕於2024年3月重新對公眾開放,目前已經接待多批來自越南河內市、胡志明市等地的高級別代表團。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王娟介紹,舊址為越南代表團、中越友好人士提供接待和交流平台,成為越南共產黨和人民緬懷胡志明主席的重要場所,是遊客瞭解中越革命友誼故事的重要窗口。近期,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與越南胡志明博物館還將共同在廣州舉辦“革命之路——胡志明同志在中國”展覽,弘揚中越傳統友誼,促進兩國民間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