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青年在採訪拍攝惠安女服飾短視頻。資料圖片(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
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重在加強兩岸同胞在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的對話溝通與交流合作。近年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創作活動,成為一種吸引兩岸青年參與的文化交流新形式。活動多以大陸相關高校、媒體機構、行業協會為主體,邀請台灣青年群體赴大陸進行以非遺傳承為主題的短視頻共同創作,由此增進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認知,促進中華文化傳播。活動不僅為中華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也在更深層次上促進了兩岸文化融合。
傳承文化記憶推動兩岸青年文化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由各個社區和群體所認同,並被視為自身文化身份核心的社會實踐、表達方式、知識與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和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與儀式、自然與宇宙的知識,以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有助於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增強民眾共同體意識和文化認同感。中國目前已有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展示了中國悠久歷史、多元文化,又體現了各地獨特的風俗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非遺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不只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近年來,台灣民進黨當局想方設法“去中國化”,試圖割裂兩岸歷史和文化聯結。實際上,無論台灣當局如何努力擺脫中華文化影響,兩岸同文同種的事實無法改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在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歷史積澱。無論是傳統節慶、民間藝術,還是手工技藝,許多非遺項目在兩岸都有相似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具有共同的文化發展脈絡。據統計,台灣祖籍閩南的民眾占比超過70%。台灣傳統文化與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高度相似性,如南音、布袋戲、歌仔戲等。中華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在台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民眾基礎,這就為非遺短視頻共創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峽兩岸影視人才交流與影視文化研究中心和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舉辦了“攜手向未來:兩岸非遺短視頻創作營(2024)”,華僑大學發起了“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2024)暨短視頻創作營”……近年來,形式多樣的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短視頻研習活動,使兩岸青年在體驗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真切認識到海峽兩岸文化歷史的共同根源,進而理解和認同自身的中華文化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傳統價值觀,如敬天畏地、忠孝仁義、和諧共生和勤勞節儉等,不僅在大陸扎根深厚,也在台灣得到廣泛認同。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新演繹,這些價值觀得以延續和弘揚,進一步增強了兩岸青年的中華文化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