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在河北邯鄲,運達儲能設備生產基地,一個個外形酷似冰箱的戶外儲能櫃正在集中出庫,這些“超級充電寶”採用半固態電解質技術,為電池鑄就一層“防洩控熱”的“盔甲”。
“團隊研發的半固態戶外櫃,通過了針刺、短路、過充三重測試驗證,以‘不熱擴散、不起火、不爆炸’的‘三不’特性,為工商業場景提供可靠的儲能方案。”設備生產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
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24年,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同比增長超過130%。平均儲能時長2.3小時,較2023年底增加約0.2小時。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印發《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方案提出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鼓勵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本體技術,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調控技術,重點攻關全生命周期多維度安全技術。
近年來,伴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其間歇性、波動性對電網安全的影響越發凸顯。“儲能系統就像‘充電寶’,可以把富餘的電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放電,既能促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開發消納,也能調峰調頻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孫傳旺表示,發展新型儲能的價值意義涵蓋能源穩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創新性的自平衡算法與智能負荷響應架構,優化能源供需的動態耦合關係,顯著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的韌性與調控能力。
二是借助其長儲能周期、高轉換效率、低碳排放等特徵,在迭代與推廣應用過程中,有效帶動我國新能源產業並網等技術創新研發能力。
三是發揮其經濟附加值高、產業鏈長等優勢,助力催生能源共享等新業態、打造經濟新增長點,並帶動產業鏈協調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