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6.13萬億元,同比增長6.9%。
4月14日,海關總署副署長王令浚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外部困難挑戰增多的情況下,各地各部門和廣大外貿經營主體積極應對,推動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實現平穩開局。
流程前置 跨境電商讓產品出口更高效
寧波亞集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集物流”)跨境電商出口前置倉內,場地負責人吳剛正指揮卸貨工人將一批貨物卸到3台自動化流水線設備,該批貨物品名為電視支架、貓爬架等,貨值約11300美元,將從寧波舟山港出發運往海外。
跨境電商出口前置倉,是指設在國內口岸、專門為跨境電商出口貨物服務的物流集拼分撥中心,通過流程前置,把原本在海外倉完成的分揀、拆箱、包裝、組貨等環節放到國內完成,以提升終端物流配送效率。
國際集拼企業最怕船期延誤和反復拆箱,而在傳統模式下,企業需在貨物運抵港口後才能辦理通關手續,難免受不可控因素影響。寧波海關直接在前置倉內開辟“綠色通道”,企業可在貨物抵達港口前提前在倉內一次性完成申報、查驗、放行、裝箱等流程。“現在貨物到港前提前完成海關手續,到港即可裝箱裝船,物流效率提升了50%以上。”亞集物流總經理李峰說。
“從最初的試點持續擴容,到基本覆蓋全國,跨境電商已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的新動能。”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魏浩表示,隨著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創新發展、海外倉建設的推進和布局優化、國際物流體系建設加強,跨境電商對中國外貿穩定發展的作用將日益凸顯。
“小單快反” 市場採購貿易助企“賣全球”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廣大外貿經營主體快速響應全球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一些傳統產業憑借著配套齊全、轉型升級快、經營靈活的優勢,也不斷推出“新品”“潮品”“爆品”,推動競爭力“煥新”。像玩具、服裝等行業,通過小訂單、多批次、快速反應的“小單快反”模式,將交貨周期從原來的1個月大幅壓縮到1周以內,顯著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