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據中國僑網報導,十年前的今天,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大地劇烈震顫,加德滿都古老的磚墻轟然倒塌。作為那場災難的親歷者,金曉東仍心有餘悸。
“當時我走在街上,一瞬間就感覺頭暈。當我意識到地震時,我下意識想跑,卻怎麼也跑不起來。周圍的房屋像醉酒一樣不停搖晃,我仿佛成了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孤舟。”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甘達基省廓爾喀縣發生8.1級地震。根據尼泊爾官方統計,地震造成超過9000人遇難、逾2.3萬人受傷,災民達800萬,約占當時尼泊爾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彼時在尼從事旅遊業的金曉東,輾轉於遊客聚集的加德滿都泰米爾區和特裡布萬國際機場之間,安撫驚魂未定的中國遊客,直至三天後才顧上給遠在中國的家人報平安。隨後,他成為中國藍天救援隊的志願翻譯,一連七天風餐露宿,餓了就以壓縮餅幹果腹,一刻不停搶救災民。
這場大地震讓金曉東意識到,在尼華僑華人群體需要一個可以統籌協作、守望互助的組織。災難之後的思考逐漸沉澱為行動,四年後,尼泊爾華僑華人協會正式成立,金曉東出任會長一職。
尼泊爾“4·25”大地震還導致西藏樟木口岸嚴重受損,作為中尼兩國經貿大通道的阿尼哥公路亦隨之中斷,不少前來尼泊爾經商購物、尋醫問診的藏胞因此滯留當地,無法返鄉。
聞訊後,尼泊爾中國西藏書店經理張軍在初步查看書店受損情況後,顧不上散落遍地的書籍,立即趕赴一線,組織滯留藏胞在加德滿都斯瓦揚布納特寺(猴廟)附近的空曠地帶搭建帳篷。他不惜重金採購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盡力保障同胞的基本生活需求。
“當時有一對藏族夫婦的孩子出生僅一周,嬰兒的衛生狀況成了最棘手的問題。”張軍仍清晰地記得,“那幾天我穿行在廢墟之間,幾乎走遍了加德滿都的大街小巷,所幸最終買齊了所需的嬰兒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