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7屆廣交會,服務機器人展區內,參展商正在演示機器人,吸引眾多採購商前來參觀。黃泰茗攝(人民圖片)(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據海外網報導,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東廣州琶洲會展中心舉行。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對於很多海外華僑華人而言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有人的事業在這裡起步,有人連續多年參會並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巔峰,有人則通過這個“窗口”看到中國的發展。接受採訪的僑胞紛紛講述了自己眼中的廣交會。
“沒有廣交會,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創辦於1957年的廣交會,歷經風雨、從未間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交流和友好往來。對於多年前出國打拼、從事國際貿易的僑胞而言,廣交會與他們的事業發展密切相關:有人在廣交會賺到了“第一桶金”,有人在廣交會找到了新商機,有人事業騰飛的每一步都與廣交會息息相關……
伍新雄還記得2005年自己首次參加廣交會的情景:“當時,我帶著3款柴油機,在不足9平方米的展位裡接待了來自12個國家的採購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伊朗客商在驗貨時不僅關注價格,更仔細核對環保認證文件。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國際貿易規則的重要性。”
伍新雄是廣東江門台山人。江門是著名僑鄉,民間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說法。他說:“我們很習慣在不同國家之間飛來飛去,也很善於在各種活動中尋找商機。比如,2019年,我們通過廣交會結識了埃塞俄比亞的一家農業設備進口商,並針對當地需求改良了履帶式收割機。”
王家明對廣交會有著深厚的感情。一聊起廣交會,他就翻出了各式各樣的進館證。濃濃的年代感撲面而來。他說:“我總共參加過30多屆廣交會。從1981年到1991年,每年春秋兩屆廣交會,我全部到場。當時,我是黑龍江省外貿局駐廣州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主要職責就是為黑龍江外貿系統的企業參加廣交會服務。一到廣交會,廣州的機票、火車票和賓館都難定得很。”
1991年,王家明奔赴巴拿馬。1993年,再次參加廣交會,他的身份變成了“採購商”,他選擇的賽道是聖誕產品,瞄准的是整個拉美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