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服愛好者在成都市雙流區“瞿上田園”景區游玩。(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據大公報報導,在全球化浪潮中,一股源自中國的文化力量正在悄然崛起,這就是“國潮”現象。“國潮”不僅是一種時尚潮流,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覺醒的重要標誌。這一現象背後,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和肯定,是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信號。
“國潮”的“國”代表中國、傳統,而“潮”則代表潮流、時尚、現代。簡言之,“國潮”是指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時尚潮流相結合的創新表現形式。它既不是對傳統的簡單覆製,也不是對西方的盲目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基礎上,使中國傳統文化得到珍視並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潮”的興起並非偶然。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曾一度出現對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模仿,本國文化相對邊緣化。而文學中的“尋根”熱掀起了向傳統的挖掘,開啟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出現的“國學”熱,也預示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年輕一代開始重新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
二○○八年北京奧運會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張藝謀的北京八分鐘以及奧運開幕式的大型表演,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魅力。此後,“國潮”逐漸從零星現象發展為普遍潮流,特別是在二○一○年後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而加速傳播。二○二二年的冬季奧運會更是將傳統文化的轉化表現得十分出色,是又一個“國潮”里程碑式的體現。比如傳播奧運會火種的火種燈就是從漢代長信宮宮燈的造型轉化過來,加上現代的設計理念而形成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的造型就根據中國古代的玉器“如意”造型轉化而來,連“冰墩墩”的設計也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喜慶和吉祥的因素。
在中央電視台,推出了《中國詩詞大會》《大唐詩人傳》《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等節目,在大眾中產生了熱烈的反響。在時尚服飾領域,漢服復興運動是最典型的代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著改良漢服走上街頭或參加各種節慶活動,各大品牌也紛紛推出融合傳統紋樣和現代剪裁的“新中式”服裝。李寧、太平鳥等國產運動品牌成功將中國元素融入設計,在國內外市場獲得認可。在美妝領域,故宮文創推出的彩妝系列、百雀羚等國貨品牌的復興,都體現了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這些產品不僅在設計上運用了中國傳統色彩和圖案,在成分上也常採用中草藥等傳統元素。故宮博物院開發的各類文創產品,如“朕知道了”膠帶、“千里江山圖”系列文具,既保留了文物精髓,又賦予了現代實用功能。各地博物館也紛紛效仿,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鄭州歌舞劇院的《唐宮夜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只此青綠》,深圳歌劇舞劇院的《咏春》,中國國家話劇院推出的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等等,都是“國潮”的創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