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在微短劇“短平快”中開辟非遺傳承新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5-05-07 08:34:1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圖片來源:央視網)
  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2024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跟著微短劇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薦劇目中,非遺方向有38部,在所有創作方向中數量最多。今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啟動“微短劇裡看非遺”創作計劃。3月,北京大視聽“追光計劃”國際微短劇大賽宣布新增非遺賽道……微短劇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從產生至今不過十餘年時間。非遺大多源自古代,歷史悠久。當古老的非遺遇上新興的微短劇,帶來的不僅是好看的視聽作品,還有全新的非遺傳承路徑。

  以“劇媒融合”新樣態更新“看見非遺”的方式

  網絡時代的非遺傳播,可以採用短視頻、微短劇等不同形式。非遺微短劇是非遺短視頻的升級,前者相較於後者,從內容、形式到傳播邏輯都有很大不同:內容上從“以技藝為中心”轉向“以故事為中心”,形式上從“鬆散無序”轉向“連貫敘事”,傳播邏輯也從“一次而過”轉向“多集多次”。總之,非遺微短劇以“劇媒融合”的新樣態更新了現代人“看見非遺”的方式。

  非遺微短劇借助衝突密集、懸念不斷的微短故事,讓非遺在類型敘事中實現了美學轉換——在豐富的故事情境中,非遺不再是被凝視的客體,而是通過“戲”的形式轉變為自我言說的主體,成為推動情節發生發展和矛盾解決的主線或核心。對於非遺主體性的強調,雖然會弱化非遺技藝、功能的展示,但能放大非遺的審美和文化價值,從而讓觀眾對非遺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非遺微短劇短小精悍、創意新穎、虛構想象空間大,多採用穿越、奇幻、甜寵等故事類型,風格上也偏重治愈、勵志、青春等氣質塑造,並把一些社會“熱梗”及時融入,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進而激發他們對非遺的興趣。比如,《我的歸途有風》講述了高級白領許有風通過探尋和推廣家鄉非遺美食找到自我價值,體現了濃鬱的“治愈風”;展現蘇州禦窑金磚製作技藝的《搬磚吧,大小姐!》,在劇名上將“金磚製作”與“搬磚梗”巧妙關聯,加深了觀眾對蘇州禦窑金磚製作技藝的印象。這些非遺微短劇播放過程中,播放平台上關於相關非遺的搜索量均會大漲,這說明觀看非遺微短劇後,走進觀眾內心的,不僅有劇中故事,還有劇中的非遺。

  非遺微短劇多集連播,既能增加觀眾接觸非遺的機會和觀看黏度,又因碎片化的形式不會讓觀眾產生時間焦慮。在大數據和算法推薦的加持下,非遺微短劇可以實現精準化、個性化傳播,讓非遺傳播更有效率。觀看非遺微短劇時,觀眾還可以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彼此互動,從而建構一個基於非遺的文化交流空間。在相關報導中可以看到,一些觀眾看了相關非遺微短劇後,組建了基於該非遺的興趣小組,不僅在線上交流,還在線下舉辦活動,將非遺的傳播力從劇中延伸到劇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