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聚同化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方法論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5-06-23 00:19:15


  中評社╱題:“聚同化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方法論探析” 作者:陳先才(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悅賢(廈門),通訊作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所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台灣問題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節點。和平統一政策仍然是大陸方面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但“台獨”勢力及外部干預勢力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的威脅正在與日俱增,其後果不容低估。新時期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不衹是正當其時,更要由“求同存異”升華到“聚同化異”,從而將兩岸共識推進到更高的層次。兩岸關係要以“聚同化異”為引領,力爭在“聚同”中“化異”,在“化異”中推進“聚同”,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從而為兩岸關係的持久和平穩定奠定重要的基石。

  一、“聚同化異”貫穿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強調,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哲學範疇,包含著同一性與鬥爭性兩大基本屬性。矛盾的對立屬性稱作鬥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稱作同一性。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便是矛盾規律,事物之間聯繫和發展的本質正是體現於此,它也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實質。依據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首先,矛盾普遍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思想當中。其次,矛盾規定了事物向前發展的基本性質和總趨勢。無論是解決認識矛盾、社會矛盾以及其他一切矛盾,都在不斷推進人類社會及事物的發展。最後,矛盾分析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人們認識和改變世界的根本方法。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說的對待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活的靈魂。矛盾分析法對認識各種對象和指導各門科學都是普遍適用的。①這就需要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這個思想方法的實質就是承認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說明任何事物、現象都可以劃分為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矛盾觀對於我們今天思考台灣問題,尤其是進一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矛盾存在於所有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這是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一個核心觀點。它提醒我們不要衹看到事物的一面,而是要全面地、發展地看待世界。海峽兩岸之間存在一些固有的分歧是客觀事實,分歧本身并不可怕,重點是兩岸要采取何種態度來面對和解決。另一方面,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告訴我們,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鬥爭的。這種鬥爭是絕對的,而同一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我們要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從而為解決矛盾及推動事物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在當前兩岸融合發展新階段,“求同存異”是兩岸凝聚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但不能止步於“求同存異”,而是應該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進一步積極地“聚同化異”,不斷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這是新時期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化解兩岸分歧的重要方法論。

  所謂“聚同化異”,即聚其同,化其異,并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實現升華,從而為兩岸政治和解與融合發展開闢更為廣闊的可能前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強調兩岸應努力“聚同化異”,這是中共領導人在兩岸關係論述中首次使用這個詞語。此後,大陸官方及涉台專家學者對“聚同化異”的表述或論述并不少見。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認為,“聚同化異”論是習近平哲學思想的創新,充滿了哲學新思維,是傳承了毛澤東如何解決矛盾的哲學思想。即在“求同存異”的哲學思想基礎上,關鍵在於如何掌握好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他認為,“聚同化異”是“求同存異”的升華,“求同存異”是“聚同化異”的基礎。同時,他認為,要存“小異”,化“大異”,要抓住台灣問題的主要矛盾。②王耀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來論述“求同存異”與“聚同化異”的關係,他認為“聚同化異”是“求同存異”進一步發展的新層次、新境界。③嚴安林認為兩岸分歧客觀存在,但兩岸互動不能原地踏步,“聚同化異”有助於促使雙方不是停留在尊重差異、保留差異的階段,兩岸應該主動化解政治分歧,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放任問題的存在。④周志懷也特別強調,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斷尋求新的共識,從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提供新的動力。⑤

  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水區,尤其是“台獨”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給兩岸融合發展進程增添不小的壓力,我們不但要對此保持戰略定力,更需要迎難而上,努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開創新局。台灣問題的複雜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其形成至今已經超過70多年,既涉及到歷史遺留問題,也涉及到兩岸在意識形態和軍事方面的對抗,甚至包括外部勢力介入的挑戰等等。但事物是發展的、變化的,隨著大陸的綜合實力增強,推進國家完全統一進程的物質基礎大為豐富,特別是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不斷深入,兩岸人民在經濟及社會等領域的整合進程早已啓動。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就要破解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一個迷思,即台灣方面衹要維持住“兩岸現狀”,便可以無限期迴避兩岸統一的問題。實則不然。事物的發展具有多面性,而且是發展與變動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兩岸關係發展正在面臨新形勢。一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已經不可逆轉,海峽兩岸不可能永遠維持“不統一”狀態,這不符合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而且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規律背道而馳;二則是阻撓兩岸統一進程的因素也在發展變化,如果衹是強調“求同存異”,則無疑會給“台獨”勢力以維持所謂的現狀來製造事端,甚至有可能助長“台獨”勢力的膨脹心態;三則是外部因素也在複雜變動之中,這可能會對台海所謂的現狀造成顛覆性的衝擊,尤其是美國,基於其維護世界霸權的戰略企圖,近年來不斷武裝台灣,阻撓兩岸融合發展及統一進程的實質性動作不斷加碼。

  兩岸關係發展進程如何推進?這是所有中國人關注的重大問題。從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來看,兩岸分隔70多年來,儘管“台獨”勢力始終不願意放棄其分離主義意識形態,但兩岸統一的大勢正在形成,兩岸關係本身也是被“聚同化異”的實踐所證明。李登輝拋出的“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調,都曾嚴重衝擊兩岸一國的基本政治共識,完全背離兩岸“聚同化異”的精神,引發了台海的重大風險,但最終均以失敗而告終。蔡英文執政八年,試圖以所謂的“維持現狀”來弱化兩岸的政治基礎,致使兩岸關係對抗以及台海局勢風高浪急,但依舊無法跳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雖然當前賴清德當局企圖“以武拒統”,但可以預見其“台獨”幻想的破滅。事實證明,“聚同化異”是有利於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推進統一進程的重要方法論。

  當前,國家完全統一的歷史大勢正在不斷形塑,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海峽兩岸衹有以“聚同化異”為引領,才能維持兩岸關係的持久和平穩定。一則是兩岸統一是現在進行時,不是未來時。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社會整合進程不斷深化。儘管兩岸統一面臨諸多挑戰,但在“聚同化異”精神指導之下,兩岸的政治分歧必然能够消弭於無形之中。二則是“兩岸現狀”不可能永遠維持。“維持現狀”其實是西方干預勢力以及“台獨”勢力的話術,是為阻撓兩岸統一設置的話語陷阱,其目的在於儘量延緩兩岸統一進程。我們當然要予以反對,這種論調是消極的,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此外,關於“兩岸現狀”的內容到底為何,目前各執一詞。如果將現狀視為“兩岸不統一”的現狀,我們當然要反對。兩岸要做到“聚同化異”,首先要對“兩岸現狀”有合情合理的界定,即兩岸從未分裂成兩個國家,兩岸的主權是統一的,兩岸的統一過程是需要積纍共識的過程。其次,兩岸要增強對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最後,兩岸對於兩岸統一的方案問題各有主張,更需要“聚同化異”。認同并追求國家統一是需要聚的“大同”,兩岸關於統一方案中不影響原則和兩岸關係性質的差異和分歧則可以逐步化解。

  二、當前進一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需要堅持“聚同化異”

  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儘管中美戰略博弈空前加劇,民進黨當局也極力阻撓海峽兩岸的統一進程,但是整個台海局勢及兩岸關係的時與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大陸方面不衹是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更是在主動形塑台海局勢及兩岸關係的走向,加大推進兩岸完全統一歷史進程的力度。當前,在進一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有必要堅持“聚同化異”,從而確保兩岸融合發展不走偏,重實效。

  (一)完善兩岸融合發展制度體系,夯實兩岸“聚同化異”的基礎性條件

  兩岸融合發展作為推進海峽兩岸統一進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裏需要不斷建構并完善兩岸融合發展的制度體系,從而為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聚同化異”奠定基礎性條件。由於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的國共內戰等原因,兩岸長時期隔海峽對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體系,無論是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文化及社會規範等,都有較大的差異性。差異性的存在雖然為各自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也呈現不同的特色,但就中國國家統一進程而言,進一步推進兩岸融合進程中的“聚同化異”不僅有其必要,而且有其現實的需求。當然,這種“聚同化異”并非是一方要絕對消滅另一方的特色,而是要立足以下幾點:

  一是要站在推進國家統一高度上增強雙方的最大共識,這是“聚同化異”的根本之道。即這裏所謂的“聚同”,是聚大同,是方向上的同,而非完全的一致,更不是一方要消滅另外一方。

  二是要把各自有特色的、有價值的予以保留,這也是“化異”的深刻內涵。差異有矛盾的方面,衹要不損於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價值的都可以保留。

  三是要在聚同的過程中不斷去化解分歧,為最終形成共識創造條件。現階段就需要堅持融合發展戰略,通過不斷完善融合發展的制度體系來加以保障。

  (二)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兩岸“聚同化異”突破的關鍵

  在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聚同化異”,需要在關鍵面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在當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進程中,“聚同化異”的實質就是要在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客觀而論,經過七十多年的努力,台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包括“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中原則”、“反對台獨”的大格局已經確立起來,并且已經行穩致遠,但畢竟海峽兩岸長期未實現完全統一,加之民進黨在島內長期執政局面之形成,台灣社會民意走向以及島內主要政黨的大陸政策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客觀上也給我們今天推進的和平統一戰略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與影響。

  一是台灣是一個選舉社會,黨爭激烈是台灣島內政治的重要特點,各政黨基於短期獲得選票的利益考量,不少政黨的大陸政策不斷趨於保守,這種情況客觀存在。以國民黨為例,國民黨近年來由於長時期陷入在野狀態,其內部有一部分人基於選舉思維“亂開藥方”,試圖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態度上後退,甚至意圖用其他論述來替代“九二共識”。儘管目前國民黨中央的大陸政策總體上堅持“九二共識”,但藍營內部出現的諸如“‘九二共識’不利於國民黨選舉”的雜音非常值得警惕。

  二是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之所以是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關鍵環節,首要是在兩岸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始終以“聚同化異”為引領,不斷匯聚兩岸同屬一中的民意支持基礎,進而更大層面壯大反“獨”促統的力量,增強海峽兩岸要求統一的社會輿論氛圍。

  (三)“台獨”分裂勢力和外來干涉勢力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兩岸“聚同化異”的重大挑戰

  兩岸融合發展進程要實現“聚同化異”之功效,就必須激濁揚清,破解各種干擾因素的負面影響,從而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順利推動塑造有利的內外部環境。

  就當前台海局勢形勢而言,影響兩岸融合發展進程的相關因素複雜多樣,主要有來自兩方面的重大挑戰。一方面,外部勢力對融合發展進程干擾的力度不斷增大。台灣問題自形成以來,一直飽受外部勢力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的干預,這也是海峽兩岸實現最終完全統一的最大外部障礙。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以及兩岸融合發展進程的加速推進,加之中美綜合實力的快速拉近,美國擔心其霸權受到挑戰,企圖遏制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始大打“台灣牌”,與島內“台獨”勢力沆瀣一氣,不斷製造台海局勢的緊張與動蕩,企圖影響兩岸融合發展的順利推進,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台灣島內“台獨”勢力抗拒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大勢。“台獨”勢力一直是影響國家統一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民進黨在島內長期執政局面的形成,綠營尤其是“台獨”勢力企圖勾連外部勢力,其野心不斷膨脹,對外加緊推動“以武謀獨”“倚外謀獨”的動作,對內則是利用各種手段來打壓統派力量。近年來,從蔡英文到賴清德,台灣當局大肆增加對美軍購,惡意限縮兩岸民間交流,全面對抗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民進黨在台灣政壇的坐大,已經成為破壞台海局勢穩定、造成兩岸關係風高浪急的罪魁禍首。

  在當前台海局勢日趨複雜的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警惕“台獨”分裂勢力和外來干涉勢力帶來的挑戰與風險,確保兩岸融合發展進程的順利推動,從而為海峽兩岸“聚同化異”、增進互信提供戰略機遇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