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遼寧省博物館敦煌文化特展上,來自沈陽市渾南區第二小學的小學生為參觀者進行講解。(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5月21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生動地描述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所展現的祝壽盛景,冰冷的銀器仿佛有了溫度;雲南省博物館,借由西漢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雲端講解”生動還原了古滇族貿易往來的故事,千年前的銅器變身成了親切的“存錢罐”……
俗話說,三分游,七分講。在“博物館熱”不斷攀升的當下,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他們不願走馬觀花、匆匆打卡,而是從“看熱鬧”到“品門道”,想瞭解文物所蘊含的歷史記憶,深入感受文博魅力。然而,當前博物館講解服務存在明顯短板。受人力、經費限制,部分場館僅提供機械的語音導覽,內容刻板晦澀;臨時講解員隊伍中,因專業儲備不足導致講解錯漏頻出的情況屢見不鮮。
如何打造兼具深度與溫度的講解服務,讓文物真正“開口說話”,已成為博物館行業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日前,記者走訪全國多地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工作者、觀眾展開對話,探尋打破文物與觀眾之間隔閡的“金鑰匙”。
多種方式緩解“講解荒”
“沒有講解,逛博物館就少了靈魂,效果大打折扣。”從雲南特意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的遊客小楊說出了不少觀眾的心聲。講解是連接古今的橋梁,為觀眾打開歷史之門,讓博物館成為跨時空的文明對話廳。
隨著“文博熱”持續升溫,博物館講解服務供需矛盾漸漸浮出水面。廣東省博物館教育中心副主任王亞楠介紹,2024年,廣東省博物館教育中心20餘位專職講解員共提供了1826小時講解,開展了609場教育活動,參與人數達76.1萬人次之多。然而,這些數據和當年該館參觀達322.2萬人次相比,仍不到四分之一,現有的講解服務難以滿足全部觀眾的需求。
放眼全國,廣東省博物館的困境具有普遍性。“博物館專業講解人才缺乏、人員流動性大,尤其是熱門館,難以滿足日均數千乃至數萬觀眾的需求,預約難、排隊久成為常態。”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杜曉帆說。
為解決這一矛盾,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採用“專職+志願者”的模式,吸收熱愛博物館事業的大中小學學生及退休人員,既給予這些文博“發燒友”展示自我的舞台,又緩解了觀眾對講解的旺盛需求,可謂一舉兩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