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宇博教小朋友體驗手工抄紙。(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在山西太原的一間非遺工坊內,張宇博和外公郭安民正專注地調墨、鏤刻、拓印——古法造紙與印刷的道道工序在他們手中井井有條。“手要穩,圖案才清晰。”張宇博邊操作邊向筆者介紹。他是非遺“鏤花模印”技藝的第十九代傳承人。這門技藝以麻紙、水墨、鏤花模印、綾面、古典裝幀形式、函套、書法、碑帖等傳統文化元素為載體,是集大成的綜合性印刷技藝,也是他將古籍保護帶入“新國潮”語境的創新嘗試。
“鏤花模印”技藝傳承久遠,誕生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宋元以來,“鏤花模印”逐步從織物染織擴展到文字印刷,並在晉北一帶以及忻州、太原等地流傳至今。當前,它不僅能印刷年畫、窗花、門神等民間藝術品,也能印制字畫、書籍,印品更接近古籍原貌,且無污染、耐保存。
郭安民認為,傳統雕版印刷費時費工、精細度差;現代油墨印刷雖然效率高,但存在色彩失真、可能導致化學污染等問題,也不適用於古籍善本、書畫復制。為此,他從20世紀90年代便著手研發環保水性墨。2004年,他將傳統水墨與現代印刷工藝結合創立的“環保水墨印刷”技術獲得國家專利,為古籍保護開辟了新路徑。此後,他又將注意力投向麻紙——這種古老紙張以其“千年壽命”成為守護經典的理想載體。為了突破麻紙生產過程中氣味大、紙質粗的難題,他成立麻紙研究所,在保留“流抄法”等傳統技藝的同時,引入現代制漿工藝,令麻紙性質穩定、無黴變,紙張細膩挺括、可高精印刷。
張宇博努力學習、繼承並發展外公郭安民幾十年的研究成果。在張宇博看來,傳承不僅是重復這項技藝的操作,更是延續前人對文化的敬重與創新精神。如今,在張宇博和“鏤花模印”非遺工坊團隊手中,傳統技藝及其創新成果不再局限於博物館展陳或手工藝課堂,而是被用於製作各類作品和產品。例如開創我國“行書上碑”先河的《貞觀寶翰:晉祠之銘並序》、山西著名碑帖《絳帖》等典籍精品,都已被他們的團隊復刻並被中國國家版本館收藏。此外,湖南第一師範紀念館、貴州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山西省博物院等也將他們的作品納入館藏或者作為展品。2010年,他們的作品作為山西省14項非遺之一亮相上海世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