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傑。(中評社 劉璐璐攝) |
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實習記者 劉璐璐)5月30日下午,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兩岸視聽交流合作分論壇於北京·中國職工之家舉行。來自兩岸廣電視聽行業的50餘人參加論壇交流,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等科技新成果賦能行業、兩岸新媒體發展趨勢等。論壇由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燕旎主持。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傑在發言中指出,加強兩岸視頻交流合作是應對信息技術變革與挑戰的需要。大陸媒體融合發展12年,明確廣電新型主流媒體全媒體、超高清、強智能的基本特徵,這也是科技賦能廣電視頻產業發展的三個主要維度。全媒體整合傳統與新型業務,構建傳播新格局和服務平台;超高清借助產業驅動力推進頻道建設與全鏈路貫通,形成新質生產力和競爭力,有望完成產業閉環;強智能深度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生成式AI創新融合,建設行業大模型。未來的主流媒體的技術底座將演變為數字化神經網絡的綜合智能體架構。他強調,人類媒體工作者的角色仍然是數字化身體網絡的綜合智能體架構的核心節點。
東台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兼製作人袁瑗分享了團隊以AI為主題的影片創作實踐。其團隊通過紀錄片、劇情片等多元形式,將知識融入故事創作,同時運用AI新技術輔助腳本創作、優化動畫製作。同時她強調,AI是“協作者”而非“取代者”,人類自身仍然是最可貴的,自身有足夠的專業實力才能判斷AI內容品質,實現“人機共存”。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韓新星系統闡述了京台文化交流的實踐成果與願景。他指出,兩地的文化基因交融共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共通性、情感共鳴的契合點。他提到四點,一是以內容共創,凝聚文化認同,讓血脈基因可感可觸;二是以合作傳播,創新表達範式,讓心靈共振;三是以產業融合激發市場活力,讓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四是與人文交流厚植情感根基,讓交流之力匯聚同心。
程書安工作室藝術總監程書安則聚焦AI為視聽傳播媒體注入的新希望發表了看法。她表示,AI在影視聽行業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改變。她以《曼達洛人》為例,指出AI在降低製作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濫用科技的門檻。她指出,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針對AI濫用問題指定了相關的規則,她相信中國大陸也很快會推出周全明確的規範細節。在安全互敬互信的環境裡,兩岸將一起共譜AI新世紀。
優酷副總裁、總編輯張麗娜分享了平台在兩岸內容合作中的探索,並表達了對未來合作的期望。她指出,在過去的兩岸合作中,優酷探索出未來持續共同深耕的三方面經驗。第一內容為橋。她分享的數據顯示,《甄嬛傳》《藏海傳》等劇集在台灣持續熱播,其中《難哄》登頂奈飛(Netfilx)榜單21天。第二是人才共育托起世界未來。她提到優酷正通過“春苗編劇計劃”“海納國際青年導演計劃”等機制,深化與台灣人才的合作。第三是視聽加賦能。她表示,優酷近年來在超高清虛擬拍攝領域持續投入,加速內容生產與創作效率的遷移,也與很多年輕的台灣創作者合作,探索新技術在影視中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