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走進博物館,讀懂一座城
http://www.CRNTT.com   2025-06-03 12:49:20


圖①:北京大葆台遺址博物館外景。   北京大葆台遺址博物館供圖 圖②:遊客在參觀首都博物館“通史陳列”多媒體展項。  首都博物館供圖 圖③:智化寺京音樂表演現場。   受訪者供圖
  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最近,北京的博物館格外熱鬧。首屆北京博物館季從5月18日持續至10月8日。端午假期,圍繞“文物告訴你  何以中國節”主題,51項展覽和文化活動舉辦,觀眾在博物館中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

  北京市有備案博物館和類博物館近300家,2024年接待觀眾約1億人次。走進博物館,讀懂一座城。在一座座可感、可探、可聽的博物館裡,觀眾瞭解古都今昔,觸摸歷史細節。

  可感:數字光影講述北京通史
  70萬年人類史、1萬年文化史、3000餘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如何向人們講述北京的歷史?利用數字技術,首都博物館“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北京通史陳列”(以下簡稱“通史陳列”)為觀眾開啟跨越時空的沉浸式探索之旅。

  地殼上升,海水退去,隨著劇烈的板塊運動,太行山山脈與燕山山脈抬升,北京永定河發源……一段“北京灣”自然地貌的形成過程,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太震撼了,真實的視覺體驗,比書本上的知識更鮮活。”北京市八一學校的一名學生說。

  序廳中間,一個巨大的立體白模沙盤,隨著光影變化,遼金元明時期的城址和五大水系的影像依次叠加,北京城市格局的演變清晰明了。環繞四周的立面投影,則通過呈現不同方位的地理環境,並交融城市天際線景觀,構建起“俯瞰環視”的展示空間。

  “這個展項模擬衛星視角,模擬數字水墨寫意風格,營造出兼具科技感與歷史感的氛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通史陳列”多媒體展項設計負責人王之綱說,“以技術為媒介,可以將歷史轉化為可感知的敘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表達。”

  步入元明清展廳,地面投影技術展示北京中軸線的平面格局變化,玻璃墻與透明LED屏叠加展示中軸線規劃圖,營造出沉浸式體驗。

  “依托充分的史料研究,創作團隊基於高精度點雲實景掃描、建築復原圖等搭建三維模型,讓觀眾直觀理解北京中軸線的形成。”首都博物館展覽部設計師鐘梅介紹。

  再現“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復原西周時期燕國戰車、體驗遼代延芳澱春捺鉢場景……循著中華文明的演進脈絡,應用數字技術,歷史細節變得可感可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