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深入挖掘文獻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做好保護和利用的“後半篇文章”,使其走近公眾、服務社會,做到以文載道、以文化人,應成為保護利用的重要目標
編鐘演出加場,開放夜間演奏場次,每天演出6—7場……每逢假期,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的演員們都格外忙碌。為一睹曾侯乙編鐘的風采,遊客紛至沓來,聆聽穿越千年的金石之聲。
不久前,《隨州曾侯乙編鐘》與《少林寺碑碣(566—1990)》、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一同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些“中國記憶”,何以跨越山海、打動世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保護項目,躍升為代表人類文明印記的“世界記憶”?
真實最具有說服力。隨州曾侯乙編鐘,銘文與音響互通互證,完整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智慧,被稱為世界第一部有聲“音樂教科書”;少林寺碑碣跨越1400多年歷史,以近500通碑碣串聯起中國佛教史、政治史與全球文明交流史;鄭和下西洋時所立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則鐫刻著600多年前中國寶船前往海外的交流交往故事,記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對話。
文獻遺產,是中華文明的“記憶底片”,也蘊含著人類對藝術、信仰與和平的永恒追求。如今,它們成為全人類共同珍視、傳承的“世界記憶”,這是對中華文明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的認可,更是世界對東方智慧與歷史價值的致敬。
目前,我國已有18項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從承載3000年文明回響的甲骨文,到凝結中醫藥智慧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再到蘇州絲綢產業百年發展的技術圖譜……這些文獻遺產如同一根根絲線,將華夏歷史串聯成綿延不絕的文明長卷,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提供著跨越時空的思想啟迪。
記憶是時間饋贈的禮物,它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易逝的,需要人們以敬畏之心守護,以創新之法傳承。入選“世界記憶”不是終點,而是保護和利用的新起點。深入挖掘文獻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做好保護和利用的“後半篇文章”,使其走近公眾、服務社會,做到以文載道、以文化人,應成為保護利用的重要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