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老年人展示她繪制的中國畫“大公雞”。(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6月6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綏芬河沒有河,一條小河沒腳脖,水缸常見底,啤酒管夠喝,除了上山就下坡,遍地不見自行車,山上跑火車……”一段在當地家喻戶曉的順口溜,道出綏芬河的獨特。
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的綏芬河市,伴隨1903年中東鐵路開通而建城,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行走在這座因鐵路而建、因口岸而興的邊境小城,隨處可見中俄雙語招牌、配色亮麗的俄式建築、三五成群的外國面孔、精通外語的當地商販,描畫出文明交流、人文相親的鮮明色彩。
前奏——
鐵路串聯的百年歷史
“綏芬河市因鐵路而生,鐵路線象徵著這座城市的開放與發展。”記者在綏芬河市見到了俄羅斯“網紅”阿爾喬姆。他常年乘火車往返於俄羅斯與綏芬河,對綏芬河的歷史了如指掌。
站前路38號,一棟外牆黃白相間的建築十分醒目。這里是原中東鐵路最東端綏芬河火車站舊址。當年的候車室已被改造為中東鐵路記憶館,500多張珍貴歷史照片講述著這座城市與鐵路的歷史淵源。
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方鐵路”簡稱,曾是西伯利亞大鐵路支線,西起滿洲裡、東至綏芬河,與哈爾濱至大連旅順口的南支線構成一橫一縱的“丁”字形鐵路,是當時中國境內最長鐵路。
為什麼說“綏芬河沒有河”?原來,“綏芬”源於滿語,意為“錐子”,據說因河裡所產尖銳如錐的釘螺得名。鐵路原打算建在當時的東寧廳三岔口,以流經那里的綏芬河作為站名,卻因地質結構不適宜,向北遷址50多公裡,最終成就了這座沒有綏芬河流過、卻得名於綏芬河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