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四年,在山東財經大學,逄思佳(前排右四)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訪問團合影。受訪者供圖 |
中評社首爾6月6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逄思佳,在海外生活近14年的青年剪紙藝術家。她憑借一把剪刀、一方宣紙,在跨文化語境中探索剪紙藝術的多元表達,與世界剪紙藝術展開對話。歸國後,她繼續深耕剪紙文化研究,致力於讓傳統技藝在當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深耕技藝
逄思佳出生於山東濟南,父親曾任肯尼亞肯雅塔大學和巴西帕拉州立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母親亦長期深耕海外中文教育。浸潤於中外文化交融的家庭氛圍,為她埋下跨文化交流的種子。
2011年,逄思佳赴肯尼亞肯雅塔大學攻讀法語學士學位。求學期間,她以志願者身份參與孔子學院活動。在與當地學生交流中,她深切意識到自己肩負“中國形象傳遞者”的使命,由此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遠離故土文化土壤時,反而渴望親近它。那時我就想,有機會一定要回國系統學習傳統技藝。”她回憶道。
未等歸國,逄思佳在肯尼亞便開啟了傳統文化實踐。為豐富孔子學院文化活動、營造春節氛圍,她通過臨摹網絡圖案自學剪紙。“我發現剪紙的原理並不複雜,摳掉畫好的圖案即可完成。”她說。隨著實踐積累,她從臨摹轉為創作。
然而,設計剪紙對她而言卻充滿了挑戰。由於未曾接受專業的設計訓練,她每構思一幅原創剪紙作品都需耗費大量時間。為彌補這一短板,她養成了隨時記錄紋樣、收藏優秀設計的習慣,不斷豐富自己的紋樣庫和設計經驗。
在一次春節剪紙活動中,一名學員抱怨剪刀鈍澀導致剪起來圖案邊緣毛糙,她接過剪刀試了試,成品邊緣整齊如裁。學員看到後不禁驚嘆道:“原來不是剪刀不好用!”這讓她意識到掌握剪紙技藝的難度,更堅定了她深耕技藝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