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扎染看似簡單,其實最考驗耐心。”重慶大學的蔡雨潔輕拈著隨身攜帶的扎染布袋說。從蘭草等植物中提取色素,再將布料用皮筋扎出形狀,用染料染色,在水質、酸碱度、時間把控等環節的綜合作用下,才成就一塊色彩斑斕、圖案獨特的染布。將手放進染缸的那一刻,奇妙的觸感與對未知成品的期待交織,讓蔡雨潔完全沉浸其中。
浙江大學“開源課堂”書法課上,杜江晗會專門設置講解書法歷史和知識的環節。儘管還在浙大讀書,但他已經是學校第二課堂的“小老師”了。除了傳承、傳播書法文化,杜江晗還是非遺產品的消費者。練習書法時需要的不同型號的毛筆、紙張、墨水,都在他的消費清單上。大學期間他還學習了篆刻,這項新的非遺愛好,也會涉及各種材料,“比如篆刻需要練習的石頭、印泥、蓋印的紙張、印床、砂紙等,開銷比練習書法會更大一些。”
“非遺+”鏈接不同場景,正在撬動消費市場,非遺衍生文創產品、非遺技藝體驗、非遺元素服飾等已經湧入一些年輕人的文化消費圈。年輕人為什麼願意消費非遺體驗或產品?他們在觀看、體驗非遺時瞭解、感受到了什麼?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382份,其中74.89%受訪者曾為非遺相關產品或服務買單。
青春“接棒”,非遺消費浪潮湧
近些年,一些非遺項目在新的社會環境和需求中不斷更新迭代。在00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黨飛華的手裡,非遺項目皮影戲就走上了一方“賽博舞台”。陝西華縣皮影在2011年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黨飛華則是陝西東路皮影(汪氏皮影)製作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皮影被這個00後玩出了不少新花樣——傳統的皮影角色仙鶴舞動著柔軟靈活的脖頸,叼起“植物大戰僵屍”中的“僵屍”;哪吒和邁克爾·傑克遜都化身皮影角色,在皮影畫布上演起打鬥或舞蹈;打造5米高的戲曲皮影角色,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
除了新生代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也在以各種形式體驗或學習非遺技藝。中青校媒調查發現,受訪者消費非遺產品或服務的場景較為多元,包括體驗非遺技藝(71.59%),觀看或參與非遺表演(55.56%),購買帶有非遺元素的品牌產品(54.59%),購買非遺相關木雕、漆器實體產品(43.86%),以及觀看非遺展覽(42.03%)等。
蔡雨潔決定體驗非遺技藝,是因為一次主題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課堂作業。走進重慶市的扎染手工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時,巨大的染缸、墻上和桌上琳琅滿目的扎染作品讓她充滿好奇。短短一個下午,花費不到100元,蔡雨潔不僅收穫了一個小巧的布袋、一段美妙的非遺技藝體驗,還對這項非遺技藝有了深刻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