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當前亂象暴露出美國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其反映的是聯邦政府移民政策長期忽視少數族裔權益的核心矛盾。(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據大公網報導,6月的美國街頭,從洛杉磯到紐約,暴力衝突與抗議浪潮席捲美國東西兩岸,如此“美麗的風景線”暴露出美國社會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年前曾被美國一手推向暴亂深淵的香港特區,如今正展現出安定、秩序以及蓬勃的發展形勢。
從社會層面看,種族歧視與經濟不平等始終是美國難以治癒的頑疾。少數族裔在就業、司法和教育領域的系統性歧視,叠加近年來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使得基層民眾的不滿情緒持續發酵。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反移民政策和嚴苛的邊境管控措施,進一步激化了移民群體與執法機構之間的對立。當執法人員突襲洛杉磯的所謂非法移民社區時,抗議者的憤怒不僅指向執法行為,更是對聯邦政府移民政策長期忽視少數族裔權益的抗議。
從政治層面看,聯邦政府與加州的權力博弈日益激化,成為美國聯邦制危機的縮影。加州作為美國GDP總量第一的“超級州”,在科技、環保、移民等領域長期與聯邦政府分庭抗禮。特朗普再次就任總統後,聯邦政府與加州在移民政策、能源開發、氣候法規等議題上的衝突愈演愈烈。此次騷亂中,加州州長紐森公開譴責聯邦政府部署國民警衛隊是“蓄意煽動”,而特朗普則指責加州政府“無能”,雙方的激烈言辭揭示了聯邦政府與地方之間深刻的制度性對立。這種對立不僅源於政策分歧,更源於資源分配與權力歸屬的根本矛盾──加州每年向聯邦政府繳納超過800億美元稅款,卻在移民政策、邊境安全等關鍵議題上缺乏話語權,這種“貢獻者”與“受益者”的不平等關係,成為矛盾激化的催化劑。
出動軍隊暴力鎮壓示威
面對騷亂,特朗普的回應延續了其一貫的強硬風格:通過社交媒體指責加州政府“失職”,並繞過州長下令2000名國民警衛隊人員前往洛杉磯鎮壓。特朗普“以暴制暴”的策略看似果斷,但未能觸及矛盾的根源。騷亂背後是系統性不公與制度性失效,而非簡單的“暴力犯罪”。正如加州人權組織所指出的,聯邦政府執法行動的“選擇性暴力”加劇了社區對政府的不信任,而特朗普的“法律與秩序”口號更像是對症下錯藥──它或許能安撫部分選民,卻無法修復被撕裂的社會信任。
特朗普的行動加劇了聯邦政府與地方的對抗,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憲政危機。紐森以“停止繳稅”威脅作為反擊,民主黨人則將騷亂定義為“特朗普煽動的壓迫行為”。這種對抗不僅使聯邦政府與地方陷入零和博弈,也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國家治理體系進一步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