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網評:有力有效整治“零公里二手車”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曲源
已完成車輛登記手續,名義上屬於“二手車”,實際行駛里程極低甚至為零;在二手車交易平台上很常見,價格普遍比新車指導價低數萬元,部分車型的上牌時間僅一個月左右……近期,“零公里二手車”現象引發關注熱議。
“零公里二手車”久已有之,為何於今為烈?某車企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些車企為了衝銷量,將車輛大量售賣給第三方,上牌註冊後即可算作業績,但實際上還是新車。這種變相降價手段,擾亂正常市場秩序,成為汽車行業“內卷”的突出表現。
看似誘人的“准新車”,背後隱藏著複雜的利益鏈條。隨著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部分車企為完成銷售目標,通過激勵政策導致經銷商積壓一定庫存;經銷商為了完成銷售任務、快速回籠資金,將庫存時間較久的新車註冊為二手車,再進行售賣。更有甚者,直接將新車偽裝成已售狀態,粉飾銷量數據。凡此種種,形成一條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灰色流通鏈條。
“零公里二手車”亂象叢生,負面影響不可小視。對車企而言,這種銷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去庫存,但也壓縮了利潤空間,甚至加劇了虧損,不利於提高產品質量、加大創新資源投入。這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弊大於利。對消費者來說,購買“零公里二手車”看似在價格上得實惠,實則面臨諸多風險。比如,可能喪失首任車主專屬權益,車輛存在電池健康度下降等隱患,轉售價格也會貶值更多。從行業角度看,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擾亂新車銷售與二手車交易的正常秩序,造成市場數據失真。長此以往,會誤導資源配置,擠壓合規車企與經銷商的生存空間,阻礙整個汽車產業的良性運行。
往深裡看,“零公里二手車”頻現,本質上是汽車市場價格戰的延續,反映出整個行業存在“內卷式”惡性競爭。正視問題、凝聚合力、重拳治理,完善制度規範,引導行業加強自律,才能共同營造良好市場秩序,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