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網評:感受非遺的“引力”與“張力”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爾 冬
在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現場,有這樣一對組合:50多歲的羌綉代表性傳承人陳雲珍飛針走線,身旁的90後“種草官”熱情介紹,吸引人們駐足圍觀。顧客當即買下好幾件文創潮品。
這樣的一幕,生動詮釋著非遺“很古朴也很時尚”。它扎根於5000多年文明的沃土,汲取豐厚養分,也在敞開懷抱,擁抱時代賦予的無限可能。
非遺自身獨特的“引力”,像一條無形的線,牽引著我們駐足、回望。這引力,是匠人指尖流淌的生命溫度,是代代相傳的生活密碼,更是一個民族在漫長歲月裡沉澱的文化基因。為什麼游子聽到家鄉戲曲,會鼻頭一酸、熱淚盈眶?為什麼凝視博物館裡的精美文物,仿佛“一眼千年”與歷史對話?這些瞬間的悸動與共鳴證明,非遺擁有穿越時空的文化“引力場”。
然而,若衹有引力,非遺或許只能靜臥於歷史的橱窗。它的鮮活,在於與時代碰撞激蕩出的“張力”。借助現代手段,非遺獲得了加速傳播的“翅膀”:95後跑酷小夥腳踏“風火輪”與鐵花齊舞的畫面,點燃年輕一代的熱情;22歲博主“吳大安”連續更新“宣傳100項非遺”系列,引發年輕創作者接力……從深諳技藝的傳承人、默默耕耘的手藝人,到用鏡頭講故事的自媒體博主,他們都為非遺注入新的理解和表達。
全民參與非遺傳承傳播的好風光,恰恰映照出非遺的包容基因。非遺本就生於民間、長於生活,短視頻平台“人人可創作、處處可互動”的特性,使得非遺的線上傳播天然地契合“新大眾文藝”的脈搏。《2025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來,抖音平台新增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超2億條,1400萬網友通過平台分享非遺體驗;年輕非遺視頻創作者數量快速增長,00後創作者增長95%。
有人說,非遺是“老祖宗的高定”。在追求效率的現代洪流中,那傾注心神、追求極致的“慢工細活”裡蘊藏著精神的純粹與時間的重量,承載著中國人特有的韌性、耐心和定力。活化非遺,是增強文化認同的旅程,更是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生動實踐。對於平視世界的年輕人而言,意義尤其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