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東方物探張少華:打造萬米深地的勘探慧眼
http://www.CRNTT.com   2025-06-10 16:09:52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上下游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連日來,新華社記者深入多家中央企業調研,與奮鬥在科技創新一線的企業首席科學家、首席專家以及重大項目和超級工程總設計師、總工程師深入交流。即日起,新華社開設“大國總師一席談”欄目,講述中央企業科技創新背後的故事,記錄科技工作者的光榮與夢想、奮鬥與艱辛,展現企業創新活力澎湃的時代圖景,彰顯蓬勃向上的中國力量。

  夏日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一台台我國自主研發的寬頻可控震源正叩擊著大地。振動器激發的地震波直達萬米深層,布設在地面的6萬道采集節點儀器同步接收來自地下萬米的“回音”。

  這些信號經過處理,轉化為圖像,成為破解油氣奧秘的“密碼”,構成了石油勘探者的科技創新圖譜。中國石油集團物探首席專家張少華創立的“兩寬一高”地震勘探技術體系,不斷打造我國超深層油氣的“勘探慧眼”。

  勘探禁區裡的技術突圍

  走進塔里木盆地,一座座“刀片山”在烈日下泛著白光。“這裡年均風沙天數超180天,是公認的世界級油氣勘探禁區。”張少華說,但數億年的地質演化,使其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吸引地質工作者前赴後繼。

  1991年,25歲的張少華研究生畢業後走進這片勘探禁區,從事庫車山前帶勘探研究。

  “現場勘探難度超出想象。”回憶起庫車山前帶地表山高穀深的情景,張少華歷歷在目,“那裡是被當地人稱為雄鷹都難以抵達的地方”。設備運輸困難重重,采集觀測舉步維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