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四年七月,程龍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為遊客講解。(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程龍,旅遊導覽工作室“行在大馬”創始人,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及建築景點提供中文導覽服務,幫助華人遊客在歷史文物中觸摸南洋記憶。針對頻繁出現的尋親需求,他在社交媒體搭建公益平台,成為不少華人眼中激活遠親記憶的文化牽線人。
築牢文化根基
程龍出生於四川成都,對移民文化的敏感,源自家族記憶。作為“湖廣填四川”移民後代,他從小聽祖輩講述遷徙故事,那些關於離鄉與拓荒的片段,在他心中埋下對文化變遷的好奇種子。
2014年夏天在北京一家醫院的經歷,真正觸發了他對海外華人群體的興趣。在那裡,他結識了一名同齡的馬來西亞華人。“我拿著高中學習資料與他交流,發現他們的華文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學的科目也不一樣。”他回憶道。正是這番交流,讓他思考差異的原因,由此產生了對華人文化的濃厚興趣。
此後,程龍觀看了央視紀錄片《下南洋》。片中關於華人勞工漂洋過海、努力做工生存的影像,讓他深切感受到南洋華人歷史的厚重與滄桑。“那不是課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無數個體用血淚書寫的生存故事。”他感慨道,這使他對海外華人群體產生了更深的理解與情感聯結。
從四川傳媒學院畢業後,程龍在成都生命奧秘博物館擔任講解員,開始與博物館結緣。“工作中,我把導覽牌上的文字轉化為生動故事,思考如何吸引遊客的注意力。”他說。
具備傳媒專業背景的他,還擔任新媒體運營工作。“新媒體操作技能後來在馬來西亞的導覽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場。”程龍說。
本科廣播電視編導的專業訓練與工作實踐形成互補,但程龍逐漸意識到學術積累的重要性:“我在博物館工作越久,越發現理論支撐的必要性。”2023年,他前往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深造,攻讀傳播學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