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日前,紀委監委幹部到瞭解相關情況。(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導,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當前基層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容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為確保農村集體“三資”顆粒歸倉,天津市濱海新區紀委監委開展公職人員違規參與農村經濟組織分紅問題整治,綜合運用“大數據+‘室組地’”聯動方式打好整體戰。針對整治中發現的優親厚友、以權謀私、與民爭利等情形,高質高效推進線索查辦。截至目前,共形成問題線索8件,立案3人,挽回村集體經濟損失177萬餘元。
“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集體資金往來多元化、資產利用多樣化、資源開發產業化趨勢明顯。”濱海新區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四屆區委第七輪巡察發現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管理不嚴問題,區紀委監委對接區農業農村委和有關涉農街鎮,對農村集體資產確權、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財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情況靶向調研,選定公職人員違規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問題作為切入口開展整治。”
依托“室組地”聯動機制,濱海新區紀委監委統籌黨風政風監督室、各有關派駐紀檢監察組和鄉鎮紀檢監察機構共同分析研判,在把握問題成因、工作難點和社會效果的基礎上,制定整改方案,壓茬推進。
為了直擊問題要害,濱海新區紀委監委明確違規認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違規發放領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和徵地拆遷補償款以及農村“兩委”班子成員履職不力、監管不嚴等內容作為整治重點。
數據賦能提升監督質效。該區紀檢監察大數據監督服務中心自主研發監督模型,聯通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與黨員和6類監察對象數據庫,通過碰撞比對人員身份信息,篩查發現449名公職人員存在相關問題。
在用好大數據監管平台的同時,鄉鎮紀檢監察機構也充分發揮近距離監督優勢,逐村核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標準,核實成員職業身份和親屬關係,糾正215名公職人員被違規認定和234名人員獲得公職身份後未按規定退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