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立法會2日舉行大會(中評社 盧哲攝) |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記者 盧哲)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2日在立法會表示,首屆“香港非遺月”於二○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至七月一日圓滿舉行,截至六月二十一日,首屆“香港非遺月”的參與人次已超過八萬五千,預計總參與人次超過10萬。
劉震在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首屆“香港非遺月”於二○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至七月一日圓滿舉行,活動包括超過80場非遺表演、60個非遺互動體驗攤位和24個“非遺精華遊蹤”活動,涵蓋超過100項非遺項目。應康文署的邀請,超過20個社區團體參與籌辦當中的活動,增加“香港非遺月”在社會的覆蓋力和滲透力。
劉震表示,截至二○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首屆“香港非遺月”的參與人次已超過八萬五千,預計總參與人次超過10萬。雖然沒有具體的旅客比例數字,但首屆“香港非遺月”的開幕禮及非遺嘉年華選擇在旅客眾多的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適逢內地端午節的長周末假期,吸引了不少旅客參與這場非遺嘉年華。其中“非遺精華遊蹤”約有三分一的名額給予境外旅客,旅客的反應非常正面,康文署日後會繼續在這方面作嘗試,加強文旅融合。各項活動的參與人次詳見我們提供的附件。
劉震強調,首屆“香港非遺月”成功凝聚社會對香港和內地非遺的認識,透過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協作,以及本地和內地非遺團體及工作者的積極參與,讓市民及旅客感受到“香港處處有非遺”。
劉震在發言中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一直致力保護、傳承和推廣香港非遺,積極配合國家推進非遺保護的工作方針,推行加強保護非遺的措施,因應不同範疇的非遺項目深化在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和傳承等多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識,鼓勵社會共同參與保護非遺。有關工作包括康文署的非遺資助計劃,支持合資格的本地團體和個人推行具意義的本地非遺計劃。此外,康文署於二○二四年十二月公布更新的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及香港非遺清單,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由20個增至24個,非遺清單項目則由480個增至507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