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第二場午餐演講現場(中評社 梁夏欣攝) |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助理記者 梁夏欣)第十三屆世界和平論壇第二場午餐演講由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主持,中國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以“攜手開創全球航天合作新時代”為題,為與會嘉賓闡述了一幅壯闊的中國航天畫卷。
李國平首先回顧了中國航天近70年的發展歷程。他指出:“我們已經建成了涵蓋研發、製造、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在軌衛星數量已突破1200顆。”他還生動地描述了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的壯觀景象——這座高達110米的巨型火箭能夠將150噸重物送入太空,標誌著中國航天達到了新的高度。在深空探測領域,中國航天也取得了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創造了歷史;今年六月,嫦娥六號歷時53天,從月球背面帶回了1935.3克珍貴月壤,至此,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戰略已圓滿實現。李國平宣布:“明年起,我們將開啟新的篇章。”嫦娥七號計劃於2026年前往月球南極探尋水冰資源,後續的嫦娥八號將驗證月球原位建造技術。
在談到國際合作時,李國平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和成果。目前,由多國參與的國際月球科研站方案正在論證之中,金磚遙感衛星星座也迎來了新成員。嫦娥系列探測器已成為多國科研設備的搭載平台:嫦娥四號搭載了荷蘭低頻射電譜儀,嫦娥七號計劃搭載埃及月壤分析儀,這體現了全球科學合作的積極態勢。他還提到,今年中國已向法國、日本等五國科學家提供了嫦娥五號月壤樣本用於研究,美國科研團隊也將參與相關研究工作。此外,2028年天問三號火星任務計劃預留20公斤的載荷空間,用於國際合作項目。
在現場大屏幕播放的衛星影像背景下,李國平講述了一系列跨越國界的航天合作故事:中國與巴西持續37年的地球資源衛星合作,惠及了二十多個國家的農業監測;中法聯合研製的衛星首次實現了海風海浪同步觀測;中國為埃及建造的通信衛星改變了當地高原居民的聯絡方式。他還提到了四月在武漢召開的拉美航天論壇,27國代表在論壇上表達了加強合作的意願。論壇發布的《武漢宣言》與《浦江倡議》共同體現了中國航天在國際合作方面的積極姿態。
面對日益嚴峻的空間碎片挑戰,李國平提出了“構建清潔太空”的中國方案。他建議在聯合國框架下建立空間交通規則,堅決反對外空軍備競賽,並表示中國將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航天能力。他還特別提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聯合國區域中心:“十年間,該中心為亞非拉33國培育了近400名航天人才,他們歸國後正成為本國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