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澳門新華澳報4日發表富權文章:賴清德“十講”暴露了自己才是真正“雜質”。以下為文章內容。
賴清德為了為深化落實“十七條措施”及推動“大罷免”進行輿論造勢,展開了全台巡迴“團結十講”。不過,由於其在前三講中歪曲歷史並拋出“打掉雜質說”,引發強烈反應。不但是在野陣營激烈批評,而且就連民進黨內也有不同聲音,擔心會引起反效果,要求他暫緩續講,或是專注台灣地區的內部問題。可能連賴清德自己也意想不到,“十講”還未講完,就暴露了他自己才是真正必須“打掉”的“雜質”。
實際上,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表面上高呼“團結”口號,實則卻是通過裁剪歷史敘事、虛構法理依據,企圖炮製建構其“台獨”歪理邪說,歷史與邏輯錯誤、漏洞百出,充斥歷史虛無主義,踐踏法理尊嚴。他在講話中炒作“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其行徑不僅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更是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大義的公然挑釁。而且因為無視民眾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普遍願望,將進一步加劇社會撕裂。其行徑不僅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更是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大義的公然挑釁。
賴清德目前所竊據台灣地區領導人位子的權力來源,是“中華民國憲法”,但他在“十講”的第三講中,聲稱一九四六年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地區是沒有派員參加。這當即遭到“憲法”學家、歷史學家的反駁,中國國民黨也拿出國史館史料“打臉”,並譏諷賴清德連google都不會。
賴清德此舉,是要為其“兩岸互不隸屬”製造“憲政依據”。但他渾然忘記了,他的前任蔡英文深知,美國方面對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極為憤怒,將其視為“麻煩製造者”,因而自己要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首先就得消除美國當局對民進黨“台獨黨綱”的疑慮,因而跑到華盛頓“輸誠”,表態自己將信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這才讓美國當局消除了疑慮。
賴清德因為自稱為“台獨工作者”,因而華盛頓一直有“疑賴論”。但他卻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不但是公然鼓吹“新兩國論”,而且在這次“團結十講”中,拋出“台灣未參與制憲”的謬論,這可能會讓美國的“疑賴論”更為深重。因為在當時,美國政府是希望中國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合作實行民主憲政以推動和平建國,並派出大員進行軍事調解,因而對這部“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涉入甚深。現在賴清德居然要歪曲歷史間接否定這部“憲法”,不但等於是抽掉了自己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憲政依據”,而且也等於是否定了美國當年對中國軍事調解及和平制憲的努力成果,可能觸及到華盛頓的敏感神經。正如前“立委”邱毅所直言,很多人拿賴清德與蔡英文做比較。正常人幾乎一致認定,他比蔡英文更不堪,更差勁,更好鬥,更加草包。他一直很憤怒美國佬為什麼看不起他,為什麼會出現“疑賴論”?其實真相就在這三場演講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