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軍報:中國機械部隊戰力重心須向聯合作戰轉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22 12:36:43  


解放軍兩栖機械化部隊列陣場面宏大。(資料圖)
  王雪平

  裝甲機械化部隊是陸軍的主體作戰力量,其戰鬥力生成模式的轉變,直接影響著陸軍戰鬥力生成的質量和效益。

  生成路徑由“科技引發”向“理論牽引”轉變

  機械化條件下,裝甲機械化部隊戰鬥力生成,走的是科技進步——武器裝備——軍事理論——編制體制的路子。簡單地說,就是有什麽武器打什麽仗。按這樣的觀念指導,往往是新裝備定型生産後,首先裝備部隊,再催生作戰理論,幷引發部隊編制變化。這樣的模式由于弄不清未來“仗怎麽打”,戰鬥力生成始終處于被動、尾隨狀態。適應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新要求,裝甲機械化部隊需要確立“理論牽引”的戰鬥力生成路徑。即通過作戰理論的先導研究,推動部隊武器裝備、編制體制、軍事訓練內容和方法的轉變,切實通過訓練設計未來陸戰場“作戰樣式”,幷通過不斷完善這種設計,創新訓練模式,實現作戰與訓練的融合一體。海灣戰爭後,世界軍事發達國家都確立了“提出理論——作戰實驗——實兵演練——實戰檢驗”的發展思路,其實質就是以先進的理論牽引部隊戰鬥力生成。

   生成方式由“縱向叠加”向“橫向聯動”轉變

  長期以來,裝甲機械化部隊戰鬥力的生成方式主要是“縱向叠加”,即先單兵、班排,再連營,然後團旅的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單元到系統的“階梯式”訓練。這種訓練方式,造成了戰鬥力生成渠道“狹窄細長”,戰鬥力生成“流速低”、時間長、效益差。改變這種方式,必須拓寬戰鬥力生成渠道,變“縱向”爲“橫向”,變“叠加”爲“聯動”,完成戰鬥力生成由“加法”到“乘法”的轉型。“橫向聯動”式訓練,就是打破兵種、單位“壁壘”,彌合“兵種間縫隙”,追求“裝甲機械化部隊作戰能力的融合”,變“順序”訓練爲“幷行”訓練,變“單打獨鬥”訓練爲“融合”訓練。

  實現戰鬥力生成方式向“橫向聯動”轉變,當前需要在三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加大要素的訓練力度。著眼未來陸戰場聯合作戰能力需求,加大情報信息、指揮控制、聯合打擊、全維防護、綜合保障等基本作戰要素的一體化訓練力度,探索協作區裝甲機械化部隊多種形式的作戰要素一體化訓練路子,推動戰鬥力生成方式變革。

  二是加大基地化訓練力度。統一整合裝甲機械化部隊訓練資源,著眼未來可能遂行的作戰任務,建設山地作戰訓練中心、城市作戰訓練中心、高原作戰訓練中心等不同環境條件的裝甲機械化部隊訓練基地,爲戰鬥力生成方式改變提供場所和平台。

  三是加大網絡化訓練力度。實現由坦克、步兵戰車等單一的平台訓練,向以信息系統爲支撑、平台爲基礎的網絡訓練轉變,把平台訓練納入網絡訓練大系統,用網絡訓練帶動平台訓練;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分布式模擬訓練,把各個單一的模擬系統或模擬器聯接起來進行訓練,在系統集成中實現戰鬥力的快速提升。 

  生成重心由“突擊能力”向“聯合能力”轉變 

  機械化戰爭條件下,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戰鬥任務主要是攻城略地、殲滅對方有生力量。所以,快速突擊能力成爲戰鬥力生成的重中之重。裝備研制、部隊建設、軍事訓練、理論研究等一切工作,主要圍繞“突擊能力”生成展開。信息化條件下,戰爭更多地表現爲體系與體系、系統與系統的對抗,單一的裝備,單一的兵種或軍種已很難决定勝負,要求各軍兵種戰鬥力生成重心必須實現由“突擊能力”向“聯合能力”轉變。 

  戰鬥力生成重心向“聯合能力”轉變,一是作戰力量結構必須有利于聯合能力生成;二是訓練組織必須便于聯合能力生成。應改變建制單位訓練相互封閉的局面,打破師旅團界限,拆除合訓障礙,促進裝甲機械化部隊訓練向兵種體系集成方向發展。應大力開展“融合兵種能力的聯合訓練”,促進聯合作戰能力的生成。三是作戰理論研究必須著眼于聯合能力生成。在研究指導上,需要以聯合能力生成爲目標;在研究重心上,需要强化聯合火力主體意識,突出聯合火力打擊行動;在成果評價上,需要緊緊圍繞有利于“聯合能力”生成組織實施。 

  生成目標由“單一戰鬥力”向“雙重戰鬥力”轉變 

  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地面作戰的本質是以充分發揮部隊的地面機動能力爲主的地面機動戰,所以,强大的機械化作戰能力成爲裝甲機械化部隊戰鬥力的根本要求。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形態、作戰方式和方法的變化,使信息成爲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爲軍隊戰鬥力的基本構成要素。裝甲機械化部隊是陸地戰場的快速機動作戰力量,完成攻防戰鬥任務既需要“硬碰硬”的機械化戰鬥力,更需要“軟對軟”的信息化戰鬥力。特別在複雜電磁環境下與敵交戰,更需要盡可能地奪取和保持局部電磁優勢,確保機械化作戰效能的充分釋放。(來源: 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