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通脹大幅跌破目標,竭力維持足夠經濟活動的各國央行實行了或明或暗的政策,將借款成本保持在最低點,直至復甦階段。一些央行(例如美聯儲)承諾,即使通脹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升至2%的目標位以上,它們也將保持寬鬆的政策立場。
一旦衛生危機得到更好控制,全球經濟的限制因素開始解除,金融市場的預期就會傾向於出現有力的通貨再膨脹,並且比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通貨再膨脹更強勁、更持久。美國金融市場現在押注未來5年內平均通脹率高於2%。
鑒於如此多認為世界將恢復得更好的樂觀情緒,經濟學家也在反思,這種對全球經濟的樂觀設想或許出了問題。
在衛生方面,樂觀的展望假定新冠疫苗的推出將加快進行,疫苗將確保社會獲得對付新冠病毒的有效群體免疫力,並確保對新冠病毒的新變種依然有效。這些設想每一個都可能過於樂觀,依賴於各種假設,以為疫苗是一種“免罪”卡。
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愛丁堡大學和沃裡克大學流行病學家組成的一個聯合小組本周對這些假設進行了分析,他們警告說,疫苗接種“不是萬靈藥”,迅速放鬆限制有可能在未接種人群中引發新的“大規模感染”。
還有新的政治威脅即將出現,這表明關於出現有力的全球通貨再膨脹的假設可能為時過早。在美國,自選舉失利以來,共和黨內一些人重新燃起了對財政保守主義的渴望,這可能會使美國新總統拜登的刺激計劃受挫。
其他地方的國內政治穩定也面臨新考驗。在意大利,該國總理朱塞佩·孔特的政府本周通過了信任投票。在德國,許多人希望恢復正統的財政政策和迅速回歸在整個歐洲大陸減少赤字的做法。
但正是在經濟學領域,目前的樂觀程度似乎與新冠疫情危機的現實最為脫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