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資產,看不到、摸不著,有點兒像中世紀天主教發行的“贖罪卷”,據說能保佑你實現虛無縹緲的“財務自由”。對於普通老百姓,看到有錢人一擲千金購買這種虛擬財富,有人心裡總是癢癢的;明明知道這只是有錢人的狂歡,卻常常是宿命中的最終為狂歡“結賬”。歷史上的金融泡沫,大體上就是這麼一個規律,比如說400年前荷蘭的鬱金香投機浪潮,最後受損失最大的,是普通的投資者,而非最初的投機客。
環球時報發表甬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文章分析,比特幣的投機,比鬱金香還厲害。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兩個:一是全球化的金融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也就是以美元為主要貨幣資產交易平台的“互聯互通”,讓金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都能夠低成本、便捷地在全球進行虛擬經濟的交易。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發達國家的有錢人普遍存在恐懼心理——傳統產業資本看到歐美央行不斷印鈔票刺激經濟,都擔心手裡的貨幣貶值,於是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資產避風港,這種“資產荒”造就了比特幣的投機狂潮。
文章指出,交易便利化是一柄雙刃劍。對投機而言,全球通聯的實時交易系統會大大加速泡沫的累積,就像比特幣的價格上漲,遠遠快於400年前的鬱金香“洋葱頭”;但是,在泡沫破裂的時候,也只會更加快速地吞噬財富。世界沒有只漲不跌的資產,比特幣也不例外。因此,全球金融機構都在預判,比特幣泡沫啥時候破裂?再直接點,美歐日發達經濟體的央行什麼時候政策轉向?這些“嘗了甜頭”的中央銀行,什麼時候停止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
就傳統的貨幣銀行學而言,緊縮貨幣政策的必要條件只能是通貨膨脹。要知道,除了比特幣,全球銅鋁等基礎工業金屬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也在瘋漲:銅和鐵礦石的價格,在去年三月觸底的基礎上,已經漲了100%;鋁價也在這一年上漲超過50%,且在春節前後,鐵礦石銅鋁價格的上漲都是呈現加速趨勢。全球央行高度重視:通貨膨脹的陰影是否正在來臨?
2021年,通貨膨脹壓力的確巨大,金融投資的貨幣政策環境並不適合投資者放杠杆、投機逐利。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財富只漲不跌的神話,所有人都賺錢的樂觀氛圍,交易風格“被迫一致”的主流金融機構。
比特幣的投機暴漲,就是這些身處“囚徒困境”的主流金融機構一手造成的,就像當年的鬱金香“洋葱頭”和2007年的美國房地產垃圾債券。發達經濟體為了拯救危機,並沒有從根本上拆分大而不能倒的金融體系,而是透支自己的國家法定貨幣信用,通過發行更多美元和歐元掩蓋金融壞賬。因此,很多歐美有識之士不斷質疑美國政府和歐元區央行,經過了2008年的金融海嘯和2011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美國家的金融市場上,系統性金融機構為什麼更加壟斷?美國幾個大金融集團,為什麼能更加綁架美國經濟?
文章稱,過去四年的美國政府難辭其咎。特朗普作為投機政客,靠“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高舉貿易保護主義,試圖轉化美國金融壞賬的內部矛盾;而突發的新冠疫情,又給了美聯儲繼續印錢的借口。要知道,德國、法國的國債早就是負利率了,銀行被迫向政府借錢輸血,泛濫的貨幣和“資產荒”最終讓比特幣脫穎而出。
明白人都知道,比特幣不是真正的貨幣,也不可能取代法定貨幣,但是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點類似於一個知名的當代藝術品。它是“玩收藏”的有錢人的狂歡,是貨幣有全球信用的發達經濟體的狂歡,這場“龐氏騙局”只是在等待埋單者。
文章表示,那麼,同樣遭受疫情衝擊、處在恢復上升階段的中國經濟,2021年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全球貨幣泛濫的投機狂潮呢?中國的應對應是理智的,應以自身的全球綜合競爭力為基礎。換言之,雖然“中國製造”已經名滿全球,中國政府果斷應對突發疫情,又讓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2020年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但是,中國金融機構的全球化競爭力依然有限,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遠沒有到人民幣挑戰美元霸權的時候。而且,由於“穩增長、抗疫情”的需求,中國經濟內部被迫積累了不少隱形債務,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泛房地產金融領域,這些“影子銀行”的債務風險都在累積。
因此,2021年是中國金融難得的時間窗口,吸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扎扎實實地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允許更多的隱性債務和壞賬機構“爆雷”,進而捋順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推進債券市場的統一,解放那些在信用風險夾縫中只能“自己服務自己,去賺央媽的錢”的金融機構,實現金融去杠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目標。在監管端,加強對虛擬數字貨幣交易的跨境結算風險控制,審慎應對全球資本的非理性狂潮,堅決不讓中國老百姓做比特幣“龐氏騙局”的埋單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