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突破性成果將對天體物理學多個領域的研究產生影響。無論是測量宇宙不同階段星系中暗物質和重子物質質量、構建星系化學演化,還是理解恒星形成過程、分析雙星演化的物理機制、探測太陽系外行星,甚至包括研究恒星級引力波事件等一系列天體物理學前沿問題的研究,都將因恒星初始質量函數的變化而受到挑戰。論文通訊作者劉超研究員解釋:“這如同是一把會隨著環境變化的‘尺子’,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宇宙的不同地方。在宇宙不同地方天文學家需要更換合適的‘尺子’才能得到正確的測量結果。例如,使用銀河系目前的‘尺子’就無法測量早期的宇宙。”此外,論文合作者、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符曉婷副研究員補充道:“如此複雜變化的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對恒星形成理論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恒星初始質量函數領域的國際權威,德國波恩大學教授帕弗爾·庫魯帕(Pavel Kroupa)評價該成果:“這項研究基於大樣本觀測獲取的高質量數據,揭示了銀河系中恒星初始質量函數與銀河系演化歷史和環境相關。這對於深入理解銀河系中不同環境不同時間恒星形成的性質非常重要。”
這一原創性成果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在前沿基礎研究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性進展。未來,我國將發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CSST),將助力天文學家在銀河系更深遠區域及近鄰星系中進一步驗證這一重大發現,為更深入理解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和恒星形成的物理過程提供更加豐富的觀測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