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水下考古經歷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http://www.CRNTT.com   2024-07-07 15:49:45


 
  每分鐘35米,這是潛水器從海面下潛至海底作業的速度,一個潛次8小時,每次下潛,潛水器機械手大約在水下作業6小時。文物提取規劃、潛水器回收的海況要求、離底高度、推進器轉速……宋建忠對文物提取的全部環節進行了嚴格的細化和規範,以保障文物的絕對安全。宋建忠說,精心設計的柔性材料代替了原有的金屬,使得機械手既能溫柔地觸碰古老的文物,又有足夠的力量將它們采集。

  深海探測與深海進入的尖端技術能力,使得我國的深海考古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深入海洋的最隱秘處,觸摸曾被海水擁抱了千百年的文明遺跡,這是對人類文明記憶的深刻拓展,對海洋歷史篇章的精彩書寫。

  揭示海洋文明密碼,向未知探索

  每一次水下考古,都是與未知的較量;每一次下潛,都是全新的旅程。從觀察天氣、水況,到穿戴裝備、安全檢查,考古隊員們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後潛入水中,完成任務期間,還要關注海底環境、留意工作時間、氣體殘壓等,每個步驟都需小心翼翼。由於浮力巨大,考古隊員們要腰系4到5塊壓鉛,再背上沉重的氣瓶,才能沉下海底。結束任務上升時,隊員們還需注意要在距離水面5米處停留約3分鐘,以減少壓力改變帶來的不適。出水時,興奮與疲憊交織,完成了任務的隊員們相互協助,記錄下寶貴的發現。

  西沙群島遠離陸地,對考古隊員而言,這裡既是探尋歷史奧秘的聖地,也是挑戰身體與意志的訓練場。在鄧啟江的記憶中,長期在高溫、高濕、高鹽的環境下工作,長期在有限的船上空間生活,隊員們面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炎炎烈日下,汗水浸透了衣衫;潮濕的海風無孔不入,海水浸漬讓皮膚粗糙並感到疼痛。更有台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隊員們不得不暫時撤離,返回本島避風。然而,也正是這種挑戰,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對水下考古的熱愛和執著。

  “水下考古的過程很艱辛。”梁國慶說。水下考古的定位難度很大,完成前期資料收集後,要先開展海洋地球物理探測,縮小可能存在遺存的範圍,最後才是通過潛水調查確認遺存位置和狀況。鄧啟江也表示,尋找和發現水下文化遺產有一定的不確定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