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亨達:聯手發展大灣區文化及生態遊,必定可吸引全球旅客到來。(資料相) |
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經緯集團副主席、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指出,上週是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落成後首個農曆年假。2月7日(年初三)本港出入境人次創紀錄達到119萬。經西九龍站及港珠澳大橋出入的人次亦創新高,前者逾10.4萬;後者近16萬,合計已迫近最繁忙的羅湖口岸。新年期間,本港推出花車巡遊、煙花匯演及星光大道重開等節目,吸引更多遊客來港。“一鐵一橋”帶來了更快捷便利的交通,亦是旅客創新高的原因,2月4至10日的一週,經“一鐵一橋”出入境超過140萬人次(表1)。
陳亨達表示,其實,2018年訪港旅客已創新高,上升11%至6,515萬人次,當中過夜客升4.9%至2,926萬人次;內地訪客5,103萬人次大增15%,其中過夜客增7.4%至1,990萬人次。內地訪客延續2017年升勢,可見交通基建對旅遊業大有裨益。“一鐵一橋”不單改變了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人流,亦改變了與其他省份的人流,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的旅遊新方向。
中國旅遊研究院預計,2018年中國出境遊近1.5億人次,消費支出逾1200億美元,兩者均創新高。而中國出境遊人均消費增長15%至2971美元,遠高於歐洲來華遊客1953美元的人均消費。
該院預測,今年國內旅遊人數及收入增加約10%。東北亞、東南亞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仍是出境遊首選地。近年匈牙利、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中東歐國家,亦成為中國遊客新興旅遊目的地。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產階級數目不斷增加,加上持有出境旅行證件人數不足8%,中國旅遊業潛力仍相當大。
陳亨達表示,為了推進一帶一路旅遊發展,中國去年7月與中東歐16國簽訂《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索菲亞綱要》,訂明了文化和旅遊的合作方向,又設立產業促進協調中心,以及布達佩斯旅遊辦事處,帶動中國遊客前往中東歐的人次及消費去年均創新高。
2013年至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雙邊文化及旅遊合作文件共76份,推動了建立中國—東盟、中國—中東歐、中俄蒙等文化旅遊合作機制,先後成立中國駐曼谷及阿斯坦納旅遊辦事處。
中國社科院上月發佈《旅遊綠皮書》指出,中國遊客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年間增長77%。在2017年的1234億美元入境遊收入當中,“一帶一路”國家佔比達17%(表2)。
絲綢之路沿線佈滿全球八成的世界文化遺產,涉及逾60個國家、44億人口,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旅遊路線。國家旅遊局預計,“十三五”期間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1.5億旅客人次及2000億美元消費;同時,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遊客來華,拉動消費1100億美元。
陳亨達表示,“一帶一路”國家正積極推動旅遊發展。擁有逾7300處文化遺產的烏茲別克斯坦正簡化簽證手續及加快基礎建設,將旅遊業打造成支柱產業。該國更與哈薩克在年內啟動“絲路簽證”方案,其他中亞國家亦有意加入,最終盼成為中亞版的“神根簽證”(Schengen Visa),方便更多遊客到訪中亞。
除了追求數量外,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一帶一路”下階段要向高品質發展轉變。除了提高自身旅遊體驗的品質外,中國亦應與“一帶一路”國家,合力打造具有絲路特色的旅遊路線。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中國全球排名第15位,其中文化資源(第1位)和自然景觀(第5位)領先全球。中國可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開發特色的文化、探險或生態遊路線。沿線國家如哈薩克、阿塞拜疆、越南都是旅遊競爭力排名進步較大的國家,均有意發展本地旅遊業。
陳亨達表示,在此之前,中國亦可先在粵港澳大灣區,促進三地合辦同類旅遊路線產品,以起示範作用。香港旅遊業競爭力全球排名11,在商業環境、數碼準備程度,以及地面與港口基建均排名第一,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則較遜色;相反,中國在這方面很有優勢,雙方可取長補短,聯手發展大灣區文化及生態遊,必定可吸引全球旅客到來。 |